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意蕴和当代价值
作者:
张润坤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大小:
1.06 MB
报告字数:
12365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辑 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5.147-157
李冉
摘要:
在马克思已有著述中,可根据社会生产、社会主体、社会历史运动的三大方面,概述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就社会生产而言,马克思阐明了机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仍旧对劳动者起否定作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强化剥削与权力关系。就社会主体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科技创新直接作用于劳动者,带来了劳动的抽象化、劳动强度的提升以及社会阶级的对立,科技创新的主体性根源使劳动者仍然具有主动性。就社会历史运动而言,科技创新具有解放性力量,技术能够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并在新社会条件下得以发展。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考察,是今日对新技术展开反思和批判、对新技术得以诞生的社会关系进行考察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社会生产
技术批判
活劳动
一般智力
作者简介:
张润坤:
哲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关报告
元宇宙“热”的冷思考——基于斯蒂格勒技术批判的研究
论精神生产概念的界定
生产与生活——唯物史观的双重实践依据
2020年我国“科技+旅游”历史、现状及未来应对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概述
文化软实力向硬实力的转化:依据、路径与契机
民族复兴视阈下科技创新环境的培育与优化
我国要突破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科技创新是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把握“两个布局”的历史进程和战略机遇
文章目录
·
社会生产视角下的科技创新
社会主体视角下的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的受众
(二)科技创新的主体性来源
社会历史运动中的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的社会历史基础
(二)当代技术批判中的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