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长三角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研究

作者:
沈开艳 李培鑫
出版日期:
2025年5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2.2 MB
报告字数:
17716字
所属图书:
长三角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报告(202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基于“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长三角多“力”齐发,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走深向实,经济增长“定力”稳固保持,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日益提升,区域发展“合力”持续强化。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长三角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创新、产业、要素、市场、开放以及应用场景等各方面优势,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因地制宜做好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推动改革经验的有效复制,实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效协同,打造良好产业生态。通过加强产业与创新的跨区域协同、产业与产业的跨区域联动、产业与市场的跨区域融合,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协同路径,同时强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要素保障、平台保障、主体保障。基于一体化发展的双向赋能、互利共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实现,既协同促进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也共同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层次的对外协同开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创新协同

作者简介:

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西图克工业咨询有限公司作访问研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西图克工业咨询有限公司作访问研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副会长。

李培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美国东密歇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城市群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上海经济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探索与争鸣》、《文汇报》理论版、《解放日报》理论版、Growth and Change、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从城市到城市群:集聚空间拓展及其经济效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专项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系列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十余项课题。完成的多篇专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青年学者论文一等奖、上海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文章目录
多“力”齐发,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走深向实
  • (一)经济增长“定力”稳固保持
  • (二)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 (三)产业发展“活力”日益提升
  • (四)区域发展“合力”持续强化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 (一)加强创新与产业协同联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二)协调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加强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联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三)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共保联治,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 (四)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充分释放发展潜力,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精准切入强化上海龙头带动作用
  • (一)“有”万亿级高端产业集群,“需”生产端对接合作目的地
  • (二)“有”高水平基础研究能力,“需”科技成果产业化双向链接
  • (三)“有”大规模高端消费市场平台,“需”高质量特色产品供给
  • (四)“有”多层次技能人才就业需求,“需”充裕劳动力输入
  • (五)“有”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创新成果,“需”扩大推广范围
  • (六)“有”智慧化公共服务经验,“需”数据要素市场化协同伙伴
长三角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举措
  • (一)推动长三角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协同路径
  • (二)加强长三角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保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