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国内外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作者:
陈耀 雷霞 卢晓莉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1.58 MB
报告字数:
10097字
所属图书:
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发展报告(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市自诞生之初,便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最重要的活动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超大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承载空间。超大城市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呈现功能综合复合化,发展逻辑人本化,城乡关系融合化,城市形态网络化、都市圈层化,辐射范围扩大化等规律,超大城市治理也呈现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治理路径规划引领、治理手段科技赋能、治理对象软硬并重、治理趋势区域联动等特点。东京、伦敦、上海、纽约、北京及广州等国内外超大城市治理在公私合作、规划引领发展、建设“人民城市”、大数据应用、韧性城市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重庆应充分借鉴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经验,建强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梁根核”,全面优化提升城市治理体系、治理水平、治理环境和治理模式,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超大城市韧性城市现代化治理

作者简介:

陈耀:经济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组织部“院士专家西部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活动受邀专家、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等相关研究。代表性论著有《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0/2011》等,在《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辞典》等,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各项研究报告数百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十余奖项。

雷霞:经济学博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政府作用等相关研究。作为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课题20余项,撰写资政报告2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及理论文章20余篇,参与10余本专著编写工作,相关研究报告与论文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以及四川省、成都市等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表彰和认可。

卢晓莉:法学硕士,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法制建设等相关研究。在《农村经济》《开放导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省级、市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管理体制变革研究——以成都为例》《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及启示》《论家庭福利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国家和地方双重视角》等。

文章目录
国内外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理论逻辑
  • (一)治理理念:以人为本
  • (二)治理路径:规划引领
  • (三)治理手段:科技赋能
  • (四)治理对象:软硬并重
  • (五)治理趋势:区域联动
国内外超大城市治理的主要经验
  • (一)东京:公私合作的城市治理模式
  • (二)伦敦:规划引领制定城市发展总体愿景
  • (三)纽约:充分利用大数据解决“大城市病”
  • (四)上海: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五)北京: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 (六)广州:多维度公众参与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国内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对重庆的启示
  • (一)以规划制度为基构建城市多主体—全周期治理体系
  • (二)以科技智慧为梁提升城市精细—韧性治理水平
  • (三)以文化文脉为根建构城市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治理环境
  • (四)以体制机制为核建立超大城市都市圈—跨区域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