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现代性意蕴

作者:
吕敬美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2.05 MB
报告字数:
17137字
所属图书: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2023年第1期 总第9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对现代性问题的回应正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旨趣所在。基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思想进行了系统性重构。黑格尔对现代性的两大症候有明确把握,一方面是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外在冲突。在他看来,国家这一伦理实体必须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而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堪称现代国家的最高成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上,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从而翻转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作为一种替代性方案,相较于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更为具体、深刻。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应当也可以被超越的,进而他重构了现代性。

关键词:

市民社会现代性马克思政治国家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简介:

吕敬美:吕敬美(1985~ ),男,贵州毕节人,法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章目录
·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出场:现代性问题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
·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的现代性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