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孟子译注》对于《孟子》13·6有两种译法:其正式采用者,即译法一;注释所言有争议者,即译法二。考察此章有关文献,不难发现以往的解释多是站在译法二的立场。为了彰显《孟子》13·6自身的全部含义,需对此章“之”字动词化、“耻”与“善”之间的关系以及“无耻”与“耻”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索。综合两种译法的合理之处,才能对《孟子》13·6做出更周延的解释。
《孟子》“耻”“之”羞耻之心
梁敏玲:梁敏玲,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