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人大协商

作者:
陈家刚
出版日期:
2019年3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大小:
1011.08 KB
报告字数:
25533字
所属图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问题,提出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来广泛协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而在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本章以下简称《意见》)中,更是将“人大协商”明确为一种重要的协商渠道。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积极开展人大协商,需要廓清人大协商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为什么协商、谁来协商、协商什么以及如何协商等基本理论问题。

关键词:

人大立法协商制度辩论

作者简介:

陈家刚:河南省固始县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陈独秀研究。现为中央编译局办公厅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政治学博士。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协商民主、政党政治、全球治理研究。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专著)、《协商民主译丛》(执行主编)、《政治的终结》(译著)、《全球大变革》(译著)、《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译著)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各类文章90多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人大协商的概念内涵
  • 对人大协商的不同定位
  • 人大协商与立法协商的关系
第二节 人大协商的理论基础
  • 人民主权理论:奠定了人大协商的价值原则基础
  • 代议制理论:构筑了人大协商的制度前提
  • 参与民主理论:阐明了人大协商的现实诉求
  • 协商民主理论:提供了人大协商的理念与程序
第三节 人大协商的基本要素
  • 人大协商的主体要素
  • 人大协商的内容要素
  • 人大协商的形式要素
第四节 人大协商的实践探索
  • 人大协商的制度建设逐步推进,制度体系初具形态
  • 具体实践情况:以人大立法中的协商为例
第五节 人大协商的成就与挑战
  • 人大协商取得的主要成就
  • 人大协商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六节 深入推进人大协商
  • 厘清人大协商的理论认识,明确人大协商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 加强人大协商的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
  • 完善人大协商的运行机制,规范人大协商的程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