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文化消费是当前的一大热点,是保增长、促消费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城市举办了各类文化消费季活动。2015年,有关部门下发了扩大文化消费试点的通知,启动了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2016年5月,再次出台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把文化消费推广至全国,数十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应运而生。这些举措对探索拉动城乡文化消费需求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刺激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在当前扩大文化消费成为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客观地把握文化消费特点,正确认识扩大文化消费的边界,准确厘清政府在扩大文化消费中的作用,是极为紧迫的任务,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举措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问题不研究清楚,扩大文化消费就可能是一场盲目的行动。实际上,当前在对文化消费问题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需要澄清,其中有两大误区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个误区:我国文化消费存在巨大缺口
这个观点的准确性值得怀疑,尤其是在当前得到广泛引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较大误导,亟须对其科学性进一步厘清。
其一,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是人们购买欲的反映,是实际发生的交易行为。《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6)》的数据也表明,21世纪以来(截至2014年),尽管随着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绝对值也有所增加,但占居民全部消费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大致都在7%~8%。这说明,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之比是稳定的,也是理性的。所以,是否存在所谓巨大缺口,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其二,这个结论实际上假设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有一个比例关系,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文化消费比例的快速增长。实际上,从国际经验看,影响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状况固然是影响文化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公共服务状况、居民消费时尚、文化传统等,同样对文化消费产生深刻影响。从各国情况看,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与文化消费增加不同步问题是普遍现象。根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对各国民众消费构成结构历史数据的分析,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各国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速度相当迟缓,且各国上升的幅度有很大差别。例如,美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重从1960年的7.49%上升到2001年的11.49%,42年间仅上升了4个百分点;法国从1952年的6.58%上升到2001年的9.50%,50年间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英国则上升幅度较大,从1952年的5.76%上升到2001年的13.97%,上升了8个百分点。我国文化消费实际状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状况与文化消费不同步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71349544
其三,过于简单化地分析文化消费需求。正如以上所说,影响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发展、收入状况、公共服务状况、居民消费时尚、文化传统等,这些都会对文化消费产生深刻影响。实际上,影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不足,而是面临着实实在在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无力或无心去过多地从事文化消费。其中,住房和教育在中国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其他消费。非理性上涨的住房费用的压力就不用说了,仅以教育为例,发达国家大都有着完备的公共教育体系,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小。以英国为例,统计表明,英国居民“休闲、奢侈品花费”(近似于中国的文化娱乐消费)占一生全部消费的比重约为16%,教育和子女花费仅占2%。我国的情形正相反,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内部构成中,教育消费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1世纪以来的数据,其中教育消费占历年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的比重均在50%上下。中国与英国文教娱乐消费的结构性差别由此可见一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本身固然有其价值,但“功夫在诗外”,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
其四,忽略了文化消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特点。文化消费具有民族性、习惯性、差异性等众多特点。首先,文化消费是习惯性消费。文化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家庭收入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不是说家庭收入、个人收入高,文化消费水平就一定高,家庭收入、个人收入低,文化消费水平就一定低。影响文化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以文化传统和习惯为例,有统计表明,在美国文化娱乐消费占家庭消费比重最高的不是收入普遍偏高的白人群体,而是收入偏低的黑人群体。其次,文化消费是选择性消费。与生活必需品消费不同,文化消费是一种选择性很强的消费。其中,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名山大川、优秀的文化产品从来不缺消费者,低劣的文化产品即使免费也无人问津的道理。最后,文化消费是差异性消费。文化消费与社会背景、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喜欢曲艺,上海人喜欢听交响乐,风气使然。“缺口说”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文化消费习惯的差异。
第二个误区:政府要承担扩大文化消费的责任
一味要求政府来承担扩大文化消费责任的观念是不准确的,很容易产生误导。实际上,政府的责任不是扩大文化消费,而是为扩大文化消费创造条件,提供更恰当的公共服务。
中央一再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能解决的,政府就不要过多介入,企业能提供的,社会组织(个人)能提供的,政府就不要过多介入,政府要提供那些市场管不好、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愿提供或提供不好的产品和服务,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也是强调要大力推动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政府部门在扩大文化消费上发挥作用,应着眼以下几点。
其一,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根本。重点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文化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激发文化消费需求。
其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在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如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又如引导文化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品质。还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消费都是值得提倡的。文化消费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不一定是精品;同样,精品也不一定是经济效益好的。思想肤浅、内容浅薄、制作简陋、哗众取宠但市场接受度高的文艺产品案例屡见不鲜,相反,思想深刻、内容重要但市场接受度低的文艺产品也不少见。因此,仅仅扩大文化消费还不够,还要重视提升文化消费的品质。现在,文化消费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扩大文化消费的口号下盲目扩大文化消费。比如,受利益驱动,文化景点乱收费、管理粗疏的问题十分突出。
其三,充分尊重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文化消费选择和消费习惯,避免政府一厢情愿、越俎代庖。慎用行政力量和财政资金。政府在出台鼓励文化消费的政策时,应特别谨慎地使用行政力量,以免产生挤出效应。行政力量过多用于鼓励文化消费,可能使本来市场可以自身调节的文化消费因政府的干预而受到损害,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财政过度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冲击文化市场的事情就不在少数。
其四,对低收入群体、特殊群体,如老人、小孩、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