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时期增进农民互助合作的可能途径

作者:
杨宇斌
出版日期:
2018年11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大小:
1.12 MB
报告字数:
27861字
所属图书:
贵贱之间——小农在市场经济中的困境及出路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笔者在第六章以一个村庄为例,全面地展示了社会、经济局面如何影响农民的合作行为。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民愚昧、落后、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很少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但笔者认为,农民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都与其他阶层和身份的人无异。外人的偏见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农民具体生产生活状况的无知。如果双方处于相同的环境,很少人能做得比大多数农民更好。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农民的合作实践主要受制于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的不利因素(贺雪峰称之为“结构性因素”),而非农民天性就不喜欢合作,更非他们愚昧无能,比较不出合作可能带来的好处。这个观点也是笔者研究农民合作的逻辑前提。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前提并非来自空想,而是有着确凿可信的事实根据。上文通过各种案例和分析,已经对此进行了反复说明,下文不再赘述。本章是正文的最后一章,主要内容是介绍、分析、对比现有的关于互助合作的理论框架,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一些合作模式,在借鉴这些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促进中国农民互助合作的一些可能途径。
关键词:

途径互助合作农民互助

作者简介:

杨宇斌:杨宇斌 广东珠海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主任科员。主要从事中国“三农”研究、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近年关注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分析互助合作的既有理论框架及其缺陷
  • 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 农民特殊的行为模式和逻辑
  • 公地悲剧
  • 博弈论
第二节 基于现有理论框架的解决方案
  • 中央集权的解决方案
  • 私有化、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第三节 国内学者主张的合作模式
  • 建立综合性合作社
  •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村社组织、村社共同体)
  • 对国内农民合作模式的比较
第四节 增进农民互助合作的可能途径
  • 珍惜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
  • 政府应对农民实行必要而适当的引导和扶持
  • 基于“共同富裕”理念的合作可能与形式
  • 中国农民重新合作化的可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