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身份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大小:
1.19 MB
报告字数:
23204字
所属图书:
青年党史学者论坛 第三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王爱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当家做主的同时,逐渐拥有了各种身份:先是全国人民都被划定了阶级成分,拥有了家庭出身;然后在城乡分割中拥有了自己的户籍身份——农业户口抑或非农业户口;在城市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档案编制分为干部与工人两大系列;在干部系列中,有了职务等级之分;在工人系列中,又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而分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在这些身份系列中,有的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先赋性身份,如政治身份、户籍身份;有的虽是后天形成,但一经确定就很难改变,如干部、工人身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形形色色的身份基本决定人一生的命运。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身份社会先赋性身份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1949~1956年:身份体制初显端倪
  • (一)经济分层意义上的阶级划分
  • (二)政府调控下的户口自由迁徙
1957~1976(1978)年:身份体制逐步形成
  • (一)阶级成分发展为政治身份
  • (二)户籍等制度造就城乡二元身份
·干部、工人身份及其内部分层深化了身份体制构成
·中国身份体制的成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