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骆希

  • 机构: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 简介: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反贫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 图书
  • 文章
  •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7)
    骆希 副主编 ; 李晟之 主编 2017年05月出版
    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人类任何与自然资源发生交换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无法逾越自然规律。生态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与多个领域的深化改革密切联系。本书不仅着眼于系统梳理和总结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且综合性地选择生态领域与其他重大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全面呈现全省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和亮点。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对四川省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及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评估;第二部分“生态扶贫”专题围绕当前重大历史任务扶贫攻坚,从生态建设的视角探寻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第三部分“绿色发展”专题重点对生态领域森林康养、森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详尽的分析与预测;第四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专题从乡村旅游、退耕还林、保护区建设探讨农村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径与举措;第五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着力于生态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对多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为生态建设实践中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 四川“三区三园一体”建设保障机制研究
    2018年05月 出版
    四川省“三区三园一体”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部分地区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在发展基础和部分制度性阻碍的双重制约下,全省“三区三园一体”建设仍存在现实问题,亟须通过财政、金融、土地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构建起支撑保障机制,为“三区三园一体”建设提供稳固、高效的支持。
  • 文化适应与民族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年05月 出版
    我国森林碳汇项目选址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存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度重合。以森林碳汇项目为载体的现代商业契约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范与习俗存在潜在矛盾与不适。在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不仅是一个气候视角的生态问题,也是一个关于参与农民激励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调适与融合问题。制度变迁必须与少数民族农民的文化适应与文化需求相吻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基于文化适应理论,以彝族农民参与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为例,从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个维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农民对森林碳汇项目进驻所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并从文化适应视域提出了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对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启示,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扶贫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