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7年09月
出版
本报告所述之民国江苏文献,主要指民国时期江苏省政府及省府直属机构编辑发行的“宣传政令,报道政情”等出版物。其内容涉及江苏省政府及省直属机构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施政报告、会议特刊、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等等。目前民国江苏文献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应加强保护,加快数字化建设和影印出版,使民国江苏文献充分发挥为现实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的作用。
-
2018年08月
出版
《江苏文化通史》研究论述的“文化”为“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同时兼顾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学术,科学,教育,新闻传媒,体育,宗教,民俗等。江苏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系统论述江苏区域文化发展史的学术专著,《江苏文化通史》的研究目标为:全面梳理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与区域特色;分析探讨区域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因;明确江苏文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定位与作用;阐释江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的前进方向。就架构而言,《江苏文化通史》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采取综合、整体的论述和按历史时期分期论述的方式,以求完整、系统展现江苏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演变动因。
-
2018年08月
出版
近代科学的发展,是江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江苏科学的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科学思想和理念先行。中国科学社创办了《科学》杂志,广泛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使科学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二是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南京政府的推动下,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一些全国性科学团体也在南京成立,南京乃至江苏已成为全国科学事业的中心。江苏近代科学的发展给人们留下了两点启示:第一,科学理念先行,使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现代科学思想与理念;第二,近代科学发展深受政治的影响。在国民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建立,全国性科学团体也纷纷在南京成立,从而确立了南京乃至江苏全国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
-
2017年09月
出版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给南京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一惨案在幸存者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伤痛记忆。战后初期,随着对日军在南京暴行的调查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南京大屠杀事件广为人知,其集体记忆初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经历了城市记忆、民族记忆和人类记忆几个阶段,而各个阶段的历史记忆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反映出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不断深化。作为记忆遗产,这种不断深化的历史认知和本质理解,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
2020年05月
出版
南京大屠杀已过去了80多年,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却这段惨痛的历史。战时及战后,随着幸存者、亲历者日记和回忆的广泛传播,以及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南京大屠杀广为人知,其个人记忆已逐渐转化为集体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经历了城市记忆、国家记忆等几个阶段。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已成为国家和民族记忆。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从国家记忆向人类记忆迈出了重要一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演变,反映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的不断深化和本质理解,这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