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连芳

  • 机构:龙岩学院
  • 简介:

    河北清河人,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国际亚洲文化学会研究员,福建省城市经济研究会特约研究员。2009年获河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河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做历史学博士后研究,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访学。专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观有深入的研究。自2011年以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相关学术文章30余篇,出版相关学术研究的专著1本。2013年以来,主持省级、厅级、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9项。

  • 图书
  • 文章
  •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
    王永芹 王连芳2018年05月出版
    绿色发展观是发展理念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观,是发展方式上具有生态性的发展观,是发展成果上具有共享性的发展观,是发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的发展观,也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观作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同时理性批判了西方现代发展观。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出发,系统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在绿色发展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孜孜探索,为读者梳理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图谱及对当下的启示。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践行绿色发展愈发关键和紧迫,本书对绿色发展途径的探讨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 改革开放时期绿色发展观的初步建立
    2018年05月 出版
    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的根本出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出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出现了利益驱动、政绩考核等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唯GDP”倾向,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处理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过分注重当前发展,只顾眼前的数字增长,采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二是在发展理念上,“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思想没有得到改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畸轻畸重,导致后续发展乏力,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我们党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党的领导集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方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做出了不懈努力。
  • 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的全面形成
    2018年05月 出版
    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论断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全面形成的重要开端。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延伸,同时是绿色发展观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也科学地论证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国从古至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文明,而生态文明则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发展观也成为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思想。人类自身是自然产物,具有自然属性,对于环境不计后果的破坏也会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生产速度是有限的,一些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旦被浪费,就不可再生成,生态环境对污染的净化也是有限的,如果破坏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生产的速度,污染的速度超越了自然恢复的速度,必会导致发展不能够长久。随着全球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需要探索一条维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平衡的道路。从国际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关键部分。绿色发展观的全面形成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规律,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上对生态环境所负的责任及历史使命。
  • 中国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2018年05月 出版
    绿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涵。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背景下的绿色发展观,是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它汲取了当今世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又借鉴人类发展史的优秀成果,旨在追求一种有生机的发展、有创造的发展、有未来的发展。它既具有科学发展观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 中国绿色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2018年05月 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可谓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背景和现实国情的不断深化的认识结果。对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是在传统发展过程中不曾遇到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不断发现以及不断发展,去逐渐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中国政府以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道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即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着眼于当今世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不同国家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人类社会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为手段,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重要支撑,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中国绿色发展观的实践路径
    2018年05月 出版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人类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界的征服与利用的成果之时,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引导思想,对绿色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绿色发展的实现也具有相应的实践路径的探究,无论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政治制度的建设上、绿色文化的建设上,还是从人们的生活方式上,都应加快向绿色发展的实践方向转变。
  •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结论
    2018年05月 出版
    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发展观已悄然进入人们的思想。虽然实践中还有许多阻碍,但走向绿色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而且我们已经在现实的探索中窥到了曙光。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们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伴随着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将有可能在世界范围的学科领域中形成独树一帜的理论与制度实践。
  • 绿色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018年05月 出版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总结,它一经确立就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发展实践。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伴随着传统自然经济的终结,先后形成了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逐步深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以往发展观的不足和缺陷,批判地继承了它们的优点及合理因素,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的现实要求。然而,随着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桎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呼唤绿色发展观的诞生。
  • 绿色发展观的思想来源与理论指导
    2018年05月 出版
    绿色发展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绿色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和对西方现代发展观的批判都直接或间接地为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成为绿色发展观的思想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色发展观的实践发轫
    2018年05月 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各个方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重大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绿色发展观也逐渐清晰起来,绿色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新载体。绿色发展观在13亿人口大国的实践,预示着人类有可能闯出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