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4年04月
出版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史,是民族解放与殖民压迫的斗争史,是公理正义与强权剥削的斗争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500年来阶级斗争在世界层面由量变到质变的最终转变过程和关键时期。
-
2024年04月
出版
作为研究对象,“大国”作为概念的合理性与解释力无法跟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许将“大国”的定义方式从“概念”转为“理念”,能够提供一种兼顾时间性与空间性、物质性与伦理性的视角。“理念”是无限接近于完美的“概念”,其运动过程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朝着无限完满的方向进行不断补充和调整。因此,“大国理念”在哲学上具有了时效性和解释力。
-
2024年04月
出版
大国的存在方式反映的是具体时代的文明形态和社会矛盾。透过不同具体历史条件观察大国的核心变量,其最根本的历史动力依然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大国的存在、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核心变量是人民,体现在人民性和阶级性。
-
2024年04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
2024年04月
出版
进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中关于“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关系的讨论日益升温,其中就包含“大国”创建国际体系(世界秩序)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以构建“大国形象”的方式参与构建国际体系(重建世界秩序)打开了理论和现实空间,也使得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存在可能性与有效性。
-
2024年04月
出版
从大国历史、存续状态及其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察,美国、苏联和中国较为典型。三者的考察分层推进,首先结合历史事实,按照重要历史节点或事件对三国构建大国形象的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其次依据各国每个历史阶段总结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大国形象构建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该国当时的大国形象对该国本身及国际体系产生的影响,力图以历史为依据,研究其大国形象的超前性作用;最后分析各国在构建大国形象的历史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
2024年04月
出版
近代以来,国家的存在方式受到了资本主义冲击,旧的国家形态在世界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在强烈抗争的过程中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尽管如此,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百年屈辱挫折中仍自强不息,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救国图存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内在基因相互契合,能够行之有效地分析中国革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避免了许多古文明被毁灭和旧的国家形态被解体的命运,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承、文明得以延续,国家得以延绵。
-
2024年04月
出版
为了实现在新时代展现中国形象的新突破就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尤其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指导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构建,完成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使命任务,向世界“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
2024年04月
出版
我们应当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方面要摆脱被动解释局面,积极引导国际议题;另一方面要审慎谋划、提前布局,占领形象“知识”的下一个高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即“和合”“进步”“美好”。这三个词语的优势在于,简洁直白、易于翻译传播,能够产生跨民族、跨文化的共情与认同;内涵美好、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响应人类社会追求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大国本质,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