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2年08月
出版
本文是《新时代国家治理:制度建设与治理效能》一书的引文,介绍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国家有一套政治权威中心,使得治理有保障;国家依照法律进行治理,使得治理有规则;国家治理吸纳民意,使得治理体现民意;国家治理有执行主体,通过政府实现有效治理;国家治理在基层有活力,形成基层的聚合力。所有这些,凝聚成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理论:权威有保障、治理有法规、民意能表达、执行有效能、基层有活力、基层能整合,这是中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保障。
-
2022年08月
出版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仅关乎执政党本身,同时也关乎国家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都重视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过去几十年党的建设和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建党”转向“制度治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2022年08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在这个命题中,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成了最需要着重考虑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国家治理为分析框架,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领域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改革举措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探讨其重大的政治学意义。
-
2022年08月
出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和途径,因而这一制度是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决定了国家其他各项制度的原则和方向,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性的制度优势、灵活性的组织特征以及科学性的运行效率。因此,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不断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
2022年08月
出版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民主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政协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3个层次7条协商渠道的协商民主体系框架。本文首先介绍了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领导,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最后介绍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
-
2022年08月
出版
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的约束下,在人民表达意见之后,政府承担着执行国家意志的职能和角色。围绕中国政府如何实现有效治理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依次分析了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两个基本问题,尤其侧重分析党的十八大之后政府的一系列积极探索。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经济发展上,在中国独特的政府治理条件下,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新时代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促进社会公平上,一方面,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新时期政府逐步从发展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拥有切实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另一方面,政府践行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共同富裕要求,推动社会公平。
-
2022年08月
出版
本文主要观察新时代的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探索,从实践和理论上探讨基层民主协商如何激活基层治理活力。首先介绍了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然后通过案例分析了以民主协商激发基层活力,最后对民主协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进行了效能分析。
-
2022年08月
出版
本文阐述了基层政府不仅有活力,而且能实现有效整合,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基层数字抗疫的场域出发,通过文件梳理和具体的治理实践,探讨基层如何实现治理能力有效的整合。
-
2022年08月
出版
新时代,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形成中国之治的实践与理论,本文介绍了其五个特征。凝聚形成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理论:权威有保障、治理有法规、民意可表达、民意能吸纳、执行有效能、地方有活力、基层能整合,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特色,也是我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