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余满晖

  • 机构: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出生于1973年8月,男,湖南岳阳人,哲学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年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红旗文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招标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各1项。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市局级奖项2项。

  • 图书
  • 文章
  •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余满晖2021年10月出版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维向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学理;又立足现实,对近年来贵阳市的生态实践进行了考察。本书从跨越时空的视角,力求从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生态问题,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哲学价值研究
    唐圆梦 余满晖2022年04月出版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的两部重要哲学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概括,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以《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基本内容、创新特质、哲学价值为基本架构,既论述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理论展开及其跃迁,也揭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在国内外产生的哲学影响。
  • 论“建设美丽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境界的拓展
    2019年08月 出版
    “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及其践行,在四个向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境界:一是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现实内在融合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二是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内在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三是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形态深入融通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四是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基础
    2022年10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基础,分别阐述了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内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目标与内容。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遵循
    2022年10月 出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新时代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遵循。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其根本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创新2.0理论、网络空间传播理论等是其具体理论依据。
  • 新时代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2022年10月 出版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毋庸讳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一些前进中的困难。面对这些新情况、新挑战,党中央不仅肯定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从发展和创新的视角,提出“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还会遇到许多现在预料不到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此相联系,我们现以贵州省为例,力求从特殊到一般,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思考针对它们的对策,以推动新时代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 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2022年10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包括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思想史视野中的真理:马克思的自然观
    2021年10月 出版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中,诸多论者在探讨马克思的自然观时都疏离了历史,认为马克思天生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自我意识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自然观。这就使人们非常有必要以真切的态度“回到马克思”,在思想发展史的视野中展现马克思自然观的本真意义,从而使之能在当下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艰难时刻”凸显自己的当代价值。为此,本文主要从前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史视野中探讨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三方面去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真实的批判:马克思的生态批判
    2021年10月 出版
    本文主要从《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思想、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思想两个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可以发现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危机,马克思就从现实的人的活动也即实践出发从人与自然生态异化的批判走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但当今中国绝不能照搬《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思想,仅仅着眼于空灵虚幻的道德宣讲,更应该深入探索实践的规律以揭示规律并按照规律的要求办事;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系。
  •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中国梦”生态伦理关怀的立地与顶天
    2021年10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体国人指明了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而追问“中国梦”生态伦理关怀的意蕴,既是对当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问题的回应,同时也与“休谟问题”、自然中心主义的伦理困境等的探索相互缠绕,因此很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 彩绘雁鱼铜灯形制:秦汉青铜日常生活用器的生态构建
    2021年10月 出版
    在鼎盛繁荣的青铜时代,中国所生产的青铜制品绝大部分属于礼乐器。秦汉以降,随着商周礼乐制度的崩溃,青铜艺术经历了最后的辉煌,这时青铜器制造技术已经完全转到日常生活用器的制作上来,原来的礼乐兵器也转化为日常生活使用器具,出现了诸如汉彩绘雁鱼铜灯、汉长信宫灯等我国工艺史上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这些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式样和鲜明的技术凸显了秦汉这一特殊时期青铜日常生活用器的生态构建情况。
  • 从赵州桥管窥:隋唐石拱桥建造技术的生态性
    2021年10月 出版
    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作为现存最早的单孔敞肩空腹圆弧石拱桥,融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于一体,“成了划时代的绝唱”的同时,也极为典型地体现了隋唐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精湛的石拱桥建造技术中内含的丰富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