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朱佳木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 研究员。
  • 图书
  • 文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横谈
    朱佳木2016年10月出版
    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现实角度,选取六个专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问题做了系统梳理,既涉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经验问题,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肃清当今学术界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混淆是非的论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总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逻辑方法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为学界和有关管理工作者解疑释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斗争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6年03月 出版
    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当前的重要责任,就是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指导作用的发挥,使中国人民更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绝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挺身而出,用科学研究同它们进行坚决斗争:第一,进一步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第二,进一步认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增强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韧性;第三,进一步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增强用马克思主义辨析错误、回答问题、说服群众的能力。
  • 学习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纪念陈云同志110周年诞辰
    2016年03月 出版
    陈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都是重要成员,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中都凝聚着陈云的贡献。只要把陈云的改革开放思想放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这一思想是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既要积极推动又要稳步前进的思想,是既要搞活微观又要管好宏观的思想,是既要看到消极现象不可避免又要对消极现象坚决克服、严加限制的思想。
  • 怎样观察当代中国
    2022年08月 出版
  •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斗争
    2017年03月 出版
    重视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抵制批判,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清除其影响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阐述,为同这股思潮做斗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属性和危害性,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假性、荒谬性,增强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韧性。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其他各种错误思潮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学习十九大报告系列文章之二
    2018年03月 出版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十九大取得的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最大的特色是具有更加鲜明的人民性、更加显著的革命性、更加强烈的斗争性。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 贯通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8年03月 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国史研究开启了新的发展时期。国史研究应当将各个时期的经验贯通总结。贯通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贯通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贯通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综合研究、统一思考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经验,不仅有助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且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首先,本文介绍了关于如何评价中国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其次,本文介绍了关于如何认识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接着,本文介绍了关于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革命” 与“执政” 的问题。最后,本文回答了关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