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郑永年

  • 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
  • 简介:

    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丛书”主编,《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先后出版专著、编著数十部,并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和《中国季刊》等世界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

  • 图书
  • 文章
  •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澜湄合作
    林文勋 郑永年 主编 2019年08月出版
    本论文集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澜湄合作为主题,汇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澜湄合作”的总览入手,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与新型周边关系”、“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的澜湄合作”和“经济走廊与澜湄发展走廊”四个方面,立足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十五周年和澜湄合作进入成长期的关键阶段的重大现实背景,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探讨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方向和澜湄合作的建设路径,为探索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打造更紧密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东南亚的先行先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参考。
  • 生态文明与贫穷的关系以及对贫穷的科学认识
    2018年06月 出版
    贫困应当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如果光是一个单元,我想永远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这方面我理解汤敏先生所说的,如果你把整个社会力量发动起来,这个反贫困会有效得多。
  • 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道路扶贫
    2018年06月 出版
    中国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现在很多人在强调城市化,其实城市化也对,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多元化、城市化,但是城市化并不是农村建设不重要了。中国现在的城市人口大约占54%。在这54%左右里面呢,我想城市居民占38%左右,还有14%左右的是农民工,即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未来城市化可以达到多少?我想按整个OECD,整个发达国家的70%来计算的话,中国还有4亿~5亿的农民,会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农村,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一些经济学家说:从生产粮食的角度来说,中国只需要几千万农民就够了,因为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能够生产足够粮食给全国人口吃。
  • 贵州与新加坡、欧美等国家生态文明的对比
    2018年06月 出版
    是两个方面,等一个社会富裕以后大家有环保意识了,那么环保就比较容易搞了,像欧美,但是欧美走的是先破坏后恢复的路子。那么很穷的地方,青山绿水,环保也挺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他也破坏不了,什么时候环境会破坏呢?就是穷的时候,大家要致富的时候,大家要通过工业发展把环境破坏掉。贵州在中国各个省份中是比较落后的一个省,但是我觉得落后的省份有它的优势,落后的省份它没被破坏掉。所以我觉得贵州现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利比较封闭,环境保存下来了,不像其他省份过度城市化了,贵州的生态环境保存下来了,省份中能保存这样条件的已经不多了,那么就不要去走先破坏再恢复的路子了。可以学新加坡,怎么样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来提升你的经济、去发展你的经济,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经验。贵州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条件,我刚才就说,中国很多的省份因为没有这个规划,环境被破坏掉了,现在所谓的中国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贵州能不能建立一个中国乡村生活的样本,不要单纯地去追求工业化,不要单纯地去追求其他城市过度的城市化,你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了,经济同样会上去。总之还是要看领导人有没有这个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就是怎么把它落实到位,这次我们论坛的两个口号,一个是天人合一,这个非常重要,我想大家都接受,没有人不接受,青山绿水大家谁都要。但是要怎么天人合一?你要怎么样把这个实现下去,把它变成一个具体的政策呢?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从“知”的层面天人合一,那么“行”怎么做呢?这就需要领导人的智慧把它变成具体的政策,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讨论,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要改善,我想贵州人民同样有这个意识,那么怎么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让环境好起来呢?这就是贵州要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