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周斌

  • 机构: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 简介:

    1969年生,博士,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曾任扬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等职务,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江苏高教》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江苏省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 图书
  • 文章
  • 党的纯洁性建设制度保障研究
    周斌2017年12月出版
    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纯洁性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命题。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书采用文本解读法,以史为据、史论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思想作深入研究,揭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逻辑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进行动态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注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展开,最后提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路径: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本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梳理,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的制度考量和原则设计,在总结欧洲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独立性,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提出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在批判错误思想流派的斗争中阐明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权力制约原则。二是考察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共(布)的过程中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围绕建立、维护、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局部执政地位,借鉴俄共(布)经验,开展了艰辛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党在创立初期进行了保持纯洁性的制度设计,大革命时期在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确立民主集中制、首次发布惩治贪污通告和设立党内监督机构,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苏维埃政权制度实践、制定首部巡视条例,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建立“三三制”等民主制度、制定惩治贪污条例,解放战争时期健全党委制、严明进城纪律、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开展局部执政制度实践等。这些探索为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一般规律提供了依据。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围绕克服“历史周期律”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在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建立理论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制定发展党员规范,加强党组织管理;制定加强干部管理制度,保持干部队伍纯洁;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善监督体制。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邓小平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突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依靠制度建设来实现由人治到制度保证的转变。江泽民根据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点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层面加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胡锦涛系统提出纯洁性建设命题,形成了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的“五位一体”的党建总布局。习近平根据党执政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强调从制度角度狠抓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长”和“常”,构建加强纯洁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指导。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通过第二章至第四章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总结凝练其特点和经验以供借鉴。主要特点有:党的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传承性;不同历史时期,依据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纯洁性建设的要求不尽一致,具有侧重性;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党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提高的动态过程,具有渐进性。基本经验有:重视在党的纲领、党章中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总设计;思想纯洁是党的纯洁的根本,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注重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队伍纯洁是党的纯洁的组织保证,正确处理好党员队伍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建立严把党员入口、疏通出口的制度机制;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的关键,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清正廉洁是党的纯洁的保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民主是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中共始终重视以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权力观推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应当抛弃运动方式;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机制。第六章,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本章依据前文的系统考察和探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在分析权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路径的观点。从宏观层面设计,以加强监督制约为核心构建“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从中观层面考虑,围绕保持纯洁性的内容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廉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完善;从微观层面分析,建立和完善党内选举和代表大会制度、党内监督等具体制度。只有形成相互配套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应构建动力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等相互协调配套的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笔者的学识水平有限,本书的研究只是一个探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今后去拓展。
  • 党的纯洁性建设制度保障研究绪论
    2017年12月 出版
    保持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纯洁性,事关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保持执政党地位,事关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成为迫切的时代性课题。保持中国共产党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什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保持纯洁性的长效机制?本书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来寻找答案。制度建设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根本上要靠制度来保证。因此,研究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2017年12月 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和领导工人运动实践中十分重视党的纯洁性建设,受所处的历史条件限制,虽然没有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理论,但已有初始的设计和探索,奠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思想基础。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共(布)的实践中开展了丰富的保持纯洁性的制度探索,为无产阶级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创设与发展
    2017年12月 出版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建立、维护、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局部执政地位,根据各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借鉴俄共(布)建设经验,对保持党的纯洁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对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进行了规定,在遵义会议后呈现系统化的态势,延安时期表现得尤为成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制度、法令法规上严明党的纪律,保持党的纯洁性。这些探索,为支持革命战争、夺取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加强自身纯洁性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本章共分五小节,阶段划分的依据主要参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实践
    2017年12月 出版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能否跳出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历史周期律”充满了忧患意识,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内部监督以保持纯洁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50330529他告诫党内要牢记“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0330530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与面临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没有权力、被“围剿”的地位转变为掌握权力并受到人民拥护的地位,从一个秘密的党转变为完全公开的执政党,从夺取政权转变为巩固和建设政权。能否清醒认识并且经受住考验,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一个迫切的课题。彼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执政对纯洁性提出更高要求,更加迫切需要保持党的纯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应对现实需要。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
    2017年12月 出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过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包括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经验,清醒认识到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方式来推进纯洁性建设做法之不可取,主推制度建设,开启了以制度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新征程。
  •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2017年12月 出版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探索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的研究,通过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中共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呈现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以及今后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自身纯洁性的制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
    2017年12月 出版
    以什么样的方式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下,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亟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是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在众多的制度中,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对于保持党的纯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提出权力制约思想,为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指出人民是公共权力的主体,公共权力必须受到社会的制约。列宁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关于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制度探索和实践也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权力制约监督的理论阐述和制度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关于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今后通过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来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依据前文的系统考察和探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在分析权力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找到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路径,即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
  • 党的纯洁性建设结语
    2017年12月 出版
    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和制度治党都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是一个具有新意的课题。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制度建设思想作深入研究,揭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逻辑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对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进行动态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制度建设的路径设计,并提出建立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核心的“一元多线型”保持纯洁性的制度体系和机制的新观点。
  • 党的纯洁性建设参考文献
    2017年12月 出版
    党的纯洁性建设参考文献包含了国内外关于党的建设及纯洁性建设经验及方法。
  • 附录一:新四军保持党的纯洁性制度建设的具体分析(1937~1945)
    2017年12月 出版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形势下,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紧紧依靠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步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生力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艰苦的革命年代一边抗战一边开展根据地建设,尤其在探索局部政权纯洁性建设方面进行了宝贵的制度探索。笔者考察了江苏省省内新四军纪念馆,如盐城新四军革命纪念馆、句容新四军革命纪念馆、黄桥新四军革命纪念馆等,收集了部分馆藏资料,从中梳理出了新四军开展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制度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