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冬艳

  • 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简介:

    女,出生于1979年,吉林蛟河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松原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咨询专家。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省级项目5项,主持相关部门委托课题20余项,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篇,8篇研究报告获得省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 图书
  • 文章
  •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
    李冬艳 王丹 李菁菁 赵勤 副主编 ; 张磊 王昆 主编 2023年04月出版
    本书立足于东北地区传统农业大省省情,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宜居乡村、提升乡风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实现生活富裕等重点任务,融权威数据、典型案例于一体,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乡村的生动实践以及取得的阶段性丰硕成果,深刻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到兼顾理论与实践、政策解读与案例分析。
  • 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李冬艳2020年06月出版
    本书介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浩大系统工程,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实现“三农”问题根本好转的长远需要。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寻求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化解城乡建设中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要素配置及利益分配的矛盾,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尤其是“三农”发展上水平、跃层次,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吉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及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国家系统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深层次矛盾的需要;有助于吉林省呼应新时代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期待,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长治久安、农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有助于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协调推进城乡等值化,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2023年04月 出版
    党的十九大以来,东北地区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现有标准,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村长治久安,东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本文认为,应从实施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粮食和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引育、富民、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及农村有效治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诠释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它是关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系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与命运的重大战略,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
  • 吉林省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乡村振兴的五种模式包括:大荒地模式、陈家店模式、水口模式、陆家村模式、棋盘模式。理清了吉林省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想即补短板,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攻难点,解决乡村振兴中最棘手的治理和农民增收问题;提质量,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从乡村振兴十大工程起步;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要素缺乏问题;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法。
  •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说明了新农村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目标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回顾了2006年至2013年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情况及2014至2020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
  •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吉林省已经具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绿色发展成为趋势,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但是同时,与城市相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仍然存在劣势。要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解决好相关经济社会问题及要素倾斜问题。这种要素倾斜不仅是一种增量倾斜,而且在相关领域也是一种存量倾斜。只有经过这种增量倾斜,以及一段时期的增量调整后,才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存量相对均衡,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
  •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 “产业兴 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效率。
  • 粮食生产生态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实现粮食生产生态化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浩大系统工程,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粮食生产生态化,有助于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产品布局上做到因地制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不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在利用可更新资源上,能够注意抚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粮食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吉林省做好制度建设,在脱贫攻坚方面切实发力,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建立与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投入体系并取得可喜的成就。脱贫攻坚战从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 农民素质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农业科技转化率和利用率较低与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普遍不高具有极大相关性,应通过农民素质提升,增强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能力,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利用率,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力,为吉林省粮食稳产、高产、产量跃上新台阶探寻新途径。农民素质提升对于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农业组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吉林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吉林省应乘势而上确定符合实际、适应吉林省农业需要的组织化发展路径,通过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化、农业经营层面组织化、“农民职业” 组织化、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