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0年12月
出版
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社会生活开展方式,更为我们描绘了社会权力分配、运作、交往的全新图景。在这幅图景中,它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社会价值理想、社会伦理观念,表达出我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诉求。显然,如果我们只限于对其工具性的认知而仅仅将它视为一种手段或途径,我们也许将遗漏社会治理最基本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社会治理受到价值牵引、获得正当性的理由并明晰路径选择的方向。对于这部分的理解则需要我们聆听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话语。
-
2020年12月
出版
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价值期待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建设模式的创新。社会治理根植于我国深厚的政治文化土壤,并因此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孕育我国社会治理的政治文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二是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
-
2020年12月
出版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是支撑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诠释了社会治理的价值内核。首先,社会治理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鼓励人们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在论及创新社会治理时明确指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71429009。社会活力的激发与保持必须以肯定和维护公民自由权利为前提。其次,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71429010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在于实现社会平等。再次,当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概念时,其原始意义就在于通过在第三世界建立民主制度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71429011自“治理”概念被提出开始,民主就成为其价值特质。增进民主参与、强化民主决策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关键内容。最后,从“人治”走向“法治”是社会治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本质特征。划定社会主体的权力边界、实现公共权力的规范化、制度化,是社会治理开展的根本方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的高度凝练、对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精炼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集中表达,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价值框架。它们既是社会治理的价值依据,又为社会治理确立了价值标准和目标。
-
2020年12月
出版
社会治理倡导公共事务的多元参与。不同主体在价值目标、权利实现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个体诉求。参与主体的多元与治理目标的多维为社会治理带来了内在张力,构成治理的政治节点。社会治理的政治节点主要包括多元主体与党委领导的节点、公共舆论与意识形态的节点、公众意志与个体权利的节点、治理效率与社会公平的节点。化解这些节点是社会治理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治理的关键环节。
-
2020年12月
出版
社会治理政治节点的破解之道在于通过对权力机制、权力结构和道德秩序的调整完成管理向治理的转变。要满足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要求,政府角色需要重新定位,社会主体之间亟待建立新的权力关系和新的话语体系。说国家理性是管理模式下社会生活谋划的主要依据,那么社会治理则需要公共理性的支撑。与之相适应,公民美德将取代权威道德,成为构筑道德社会的伦理基础。
-
2020年12月
出版
要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满足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诉求,我们需要为治理的多元参与搭建宽阔的平台、促进形成多维共治的格局,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良序发展。社会治理的政治进路在于:构建正义的社会制度、完善民主参与的协商机制、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建立德法相济的社会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