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孙鹤

  • 机构:
  • 简介:

    孙鹤 1962年生于辽宁东港市,辽东学院文化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辽宁省第七批优秀专家、辽宁省行政区划咨询论证专家、文化社会学学会会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兼首席专家。兼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专家,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丹东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丹东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美、连片美”规划(2020—2022)》《东港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东港市草莓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4)》《东港市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编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遗憾论》《自觉论》《终极论》《遗憾学》《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略》5部专著,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

  • 图书
  • 文章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
    孙鹤2020年12月出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一线特别是镇、村实践者触碰到了不少理论难题和许多具体的实践问题,形成了带有地域特征的思维瓶颈。本书是作者担任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以来,依据自身的研究积淀和实地走访1283个村遇到的实际问题,围绕地域实践这一主题完成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读懂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成为发展主体和必须把握的三个问题的角度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原则,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七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实证研究给出战略区域实施路径建议。全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一线实践者的必备参考。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背景思维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问题的历史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乡村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经济上,城乡二元化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上,村民虽因政治地位的确立而逐步成为文化主体,但在文化上缺乏主导性。其次,本文阐述了乡村问题的时代形态,随着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家现代化成为必由之路,乡村问题仍然是社会建设的核心,认识到乡村发展能力纤弱和成为市场边缘体是当前乡村问题的主要特征。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内涵思维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要求和蓝图,框架方面,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和任务体系;要求方面,如何实现乡村和农业现代与现代化国家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具体分为内容要求、目的要求、驱动要求;蓝图方面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国家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有机结合,并指出认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阶段和远景是关键。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原则思维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优先原则、主题和问题。本文认为基于我国乡村与城市失衡现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必须让农民成为发展主体,必须把握谁来振兴和怎么振兴这两个问题,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基本原则。本文还指出了乡村振兴问题实践的问题,本文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破解制度性难题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城乡融合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破除乡村发展的现实瓶颈关键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价值要素与需要相结合。本文指出筑农业现代化这条“路”和制造乡村这辆“汽车”,要以经济融合为先导,工业化前提下的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共荣共生;要以城乡政策融合为保障,纠正政策偏差;要以城乡文化融合为途径,城乡融合要立足满足需要,国家要在政策、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使城乡在共同理想、共同富裕、寻找精神家园语境下实现深度融合。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共同富裕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就乡村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本文指出,筑农业现代化这条“路”和制造乡村这辆“汽车”的宗旨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与村民当家作主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前提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完善城乡基本经济和分配制度,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必由之路;路径是城乡共建共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是共建共享。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质量兴农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指出,乡村振兴的质量兴农是指通过农产品向农商品的转化,让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载体,让农商品成为消费者的需要,让生态农商品成为文化品牌;满足乡村振兴质量兴农的需要,关键是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战略对接,在国家层面围绕农商品这一主题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即调顺产业、调优品质、调精品种;满足乡村振兴质量兴农需要的技术路径,是把握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驱动按钮,激发提质增效、资源环境、国际市场的有机统一动能。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绿色发展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绿色发展是人类价值取向之需,是生态文化建设之需;满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要增加农民健康以及影响健康的知识知晓率,努力提高农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转换思维方式与创新;满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技术路径是以提升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前提,共治、共享,各地要高度重视规划建设,实现规划与村规的有机结合,让村民和村共享建设成效。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文化兴盛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兴盛需要是固村魂、解村惑;满足乡村振兴文化兴盛需要的关键是孕“乡愁”、育“乡风”,建设乡土人文环境,培育乡贤,淳化民俗;满足乡村振兴文化兴盛需要的技术路径,是通过文化铸魂和激发时代活力,关键是为村民“搭台”和为乡土守“魂”。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乡村善治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实现村民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乡村安定兴旺;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善治需要的关键是建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机制,排忧解难;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善治需要的技术路径,运用现代化思维,关键是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贤培育、“三治”统摄机制的有机结合。
  •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特色减贫路径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指出,乡村振兴的特色减贫是社会制度的需要,是共同富裕的需要;满足乡村振兴特色减贫需要的关键是激发内生活力,思想上拔“穷根”和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扶持体系;满足乡村振兴特色减贫需要的技术路径是用可花的钱解决可办的事,以此引导农民群众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思想和实践的飞跃,做到减贫目标精准,减贫监管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