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问题的历史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乡村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经济上,城乡二元化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上,村民虽因政治地位的确立而逐步成为文化主体,但在文化上缺乏主导性。其次,本文阐述了乡村问题的时代形态,随着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家现代化成为必由之路,乡村问题仍然是社会建设的核心,认识到乡村发展能力纤弱和成为市场边缘体是当前乡村问题的主要特征。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要求和蓝图,框架方面,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和任务体系;要求方面,如何实现乡村和农业现代与现代化国家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具体分为内容要求、目的要求、驱动要求;蓝图方面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国家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有机结合,并指出认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阶段和远景是关键。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优先原则、主题和问题。本文认为基于我国乡村与城市失衡现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必须让农民成为发展主体,必须把握谁来振兴和怎么振兴这两个问题,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基本原则。本文还指出了乡村振兴问题实践的问题,本文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破解制度性难题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破除乡村发展的现实瓶颈关键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价值要素与需要相结合。本文指出筑农业现代化这条“路”和制造乡村这辆“汽车”,要以经济融合为先导,工业化前提下的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共荣共生;要以城乡政策融合为保障,纠正政策偏差;要以城乡文化融合为途径,城乡融合要立足满足需要,国家要在政策、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使城乡在共同理想、共同富裕、寻找精神家园语境下实现深度融合。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就乡村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本文指出,筑农业现代化这条“路”和制造乡村这辆“汽车”的宗旨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与村民当家作主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前提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完善城乡基本经济和分配制度,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必由之路;路径是城乡共建共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是共建共享。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指出,乡村振兴的质量兴农是指通过农产品向农商品的转化,让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载体,让农商品成为消费者的需要,让生态农商品成为文化品牌;满足乡村振兴质量兴农的需要,关键是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战略对接,在国家层面围绕农商品这一主题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即调顺产业、调优品质、调精品种;满足乡村振兴质量兴农需要的技术路径,是把握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驱动按钮,激发提质增效、资源环境、国际市场的有机统一动能。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绿色发展是人类价值取向之需,是生态文化建设之需;满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要增加农民健康以及影响健康的知识知晓率,努力提高农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转换思维方式与创新;满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技术路径是以提升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前提,共治、共享,各地要高度重视规划建设,实现规划与村规的有机结合,让村民和村共享建设成效。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兴盛需要是固村魂、解村惑;满足乡村振兴文化兴盛需要的关键是孕“乡愁”、育“乡风”,建设乡土人文环境,培育乡贤,淳化民俗;满足乡村振兴文化兴盛需要的技术路径,是通过文化铸魂和激发时代活力,关键是为村民“搭台”和为乡土守“魂”。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实现村民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乡村安定兴旺;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善治需要的关键是建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机制,排忧解难;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善治需要的技术路径,运用现代化思维,关键是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贤培育、“三治”统摄机制的有机结合。
-
2020年12月
出版
本文指出,乡村振兴的特色减贫是社会制度的需要,是共同富裕的需要;满足乡村振兴特色减贫需要的关键是激发内生活力,思想上拔“穷根”和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扶持体系;满足乡村振兴特色减贫需要的技术路径是用可花的钱解决可办的事,以此引导农民群众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思想和实践的飞跃,做到减贫目标精准,减贫监管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