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赖作莲

  • 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简介:

    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乡村治理、数字乡村。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陕西农村股权扶贫研究
    2018年04月 出版
    股权扶贫是精准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十三五”扶贫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股权扶贫模式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基础和条件,陕西多地积极探索股权扶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已有股权扶贫模式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当前股权扶贫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运用相关理论探讨推动股权扶贫良性发展的对策。
  • 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2022年02月 出版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营范围不断扩展,产业类型日趋多样,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拓展,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陕西农民合作社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参与乡村事务管理。但是农民合作社还存在经营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力弱;成员素质偏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绿色化、品牌化意识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银”合作机制,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坚持绿色化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激励分配方式。
  • 陕西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3年03月 出版
    培育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有助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和农民增收致富。当前,陕西农民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数字生活成为农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但是,农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提升任务繁重,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数字化设备的工具价值还有待开发。提升陕西农民数字素养,助力乡村振兴,要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数字意识与数字技术的使用意愿,扎实推进农民数字素质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安全素养。
  • 陕西省县域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9年01月 出版
    2018年是多数地方政府提出全面脱贫的目标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课题组在近两年陕西省内实地跟踪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三个典型性县域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自然禀赋、经济基础,总结了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其次介绍了在该县域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最具独创性的扶贫措施;再次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 秦巴山区易地搬迁脱贫的镇坪路径
    2019年01月 出版
    易地搬迁脱贫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消除贫困的有效方式,是脱贫攻坚“八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举措。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在高质量有效地落实国家、省市易地搬迁脱贫政策的实践中,走出了独特的镇坪路径:“三级五方”:齐抓共管力促搬迁脱贫;“三精”管理:搬迁脱贫“提速度、上水平”;“产业园+兜底院”:破解“夹心层”搬迁难题;“社区+园区”:有业安置稳人心;“社区工厂”:让搬迁贫困户在家门口上班;打造搬迁“升级版”:社区建成景区。
  • 陕西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研究
    2020年03月 出版
    陕西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随着摘帽贫困县的逐渐增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任务。陕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疾病、灾害成为返贫和新增贫困的主要推手,边缘人口存在陷入贫困的风险,产业和就业增收不稳定,村集体经济带动脱贫增收的能力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不足以及地方财政压力大。下一阶段,陕西应当在打牢产业就业基础、管好用好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强化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和化解地方财政压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继续认真落实保障性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预警监测和分类帮扶机制,加强领导,完善考核,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 陕西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年03月 出版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成为扶贫工作新的重点任务。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的首要工程,是扶持力度最大、带动面最广的一种扶贫方式,其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当前陕西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产业以农业为主,同质化严重;部分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实力较弱;贫困户缺乏经营能力,难以应对生产和市场风险;扶贫产业对政策扶持依赖程度高;产业扶贫项目的时限性及偏向于产业发展的运作方式;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和困难。为促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要丰富产业扶贫类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贫困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优化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强化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改进和优化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方式;补齐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
  • 产业扶贫:2020年陕西政策、模式、成效与优化
    2021年01月 出版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陕西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地实施产业扶贫,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产业等多种扶贫产业发展类型,并在产业扶贫中形成了“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政府+供销社+金融+企业+贫困户”“党支部+村集体+贫困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通过股权联结、“保底收益+分红”、“先借后还”、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形式,较好地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利益。产业扶贫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要总结推广产业扶贫模式,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