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2年09月
出版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其践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显著活动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
-
2022年09月
出版
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是有其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条件的。没有资本主义文明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破坏,没有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没有生态意识与生态思想的兴起,没有人们对建设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发展形式的呼唤,人们是不会去思索人类到底应该建设一种什么样的人类文明,以及建设一种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类文明意识的启蒙与文明观念的崛起到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生态文明本身这个概念的形成角度讲,其概念的形成离不开文明与生态学这两个概念,是生态学与文明这两个概念的结合以及文明思想与生态思想的有机统一才生成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也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才形成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随着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
2022年09月
出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先进的文明发展形态,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具有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有形成的理论源泉与建立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都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元素与理论源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有其建设要求与内在维度的,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既有生态文明所蕴含的一般建设维度,也有其特殊建设维度。
-
2022年03月
出版
作为法的关系的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只有在私有制社会中,生产关系才作为法的关系而存在,并作为法的关系取得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观念化或意识形态化了的生产关系表现形态,是抽象化、精神化了的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种自然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并没有上升为法的关系;在私有制社会中,法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构成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生产关系上升或抽象为法的关系后,法的关系作为一种精神关系,与作为其基础的物质生产关系在发展中可能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或者不成比例关系,即法的关系可能滞后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可能超前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演进。
-
2022年09月
出版
从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当代解读与认识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历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的开启,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而真正意义上把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则是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的。纵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它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生态保护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总的来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建设;从生态建设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历史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是不太一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其价值的逐步增加,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进一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2022年09月
出版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还要对现存的财富观念进行变革。“两山”理念指的就是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与基本命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两山”理念把“绿水青山”看作财富本身而不是生产财富的工具或手段,把“绿水青山”视为“金山银山”来保护与建设的思想,包含了新的财富观念。“两山”理念所包含的新的财富观念是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相一致的,它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财富创造提供了新的指引,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此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隐含的新的财富创造原则,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
2022年09月
出版
要实现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一条不同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发展道路上实现绿色革命。“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是要以生命为本、以生态为本来发展社会经济,从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地球上不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本身是高度契合的,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绿色本质以及以生命为本、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考量,就必然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自身的建设之道与实现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
2022年09月
出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其理想蓝图与建设愿景的。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与特性来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在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在建设美丽世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都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蓝图,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理空间。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绿色家园与美好家园建设的不断推进,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这两幅图画将不断展开与呈现在世人面前。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愿景,也搭载着世界人民的世界梦蓝图。中国梦、世界梦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
2022年09月
出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实现了重大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告诉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向往,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现实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决定着这个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要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展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以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主要目标。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完善与完美,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体现,也是人类自身追求更好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2022年09月
出版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就需要打造一个坚实的建设平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这样一个建设平台。生态文明是一种在内涵与主题上不同于已有的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目标。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生态文明,从社会共同体或社会有机体的角度讲,就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可以说,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同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必然要借助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