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刘新民

  • 机构: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简介:

    硕士,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环境政策。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新形势下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2022年06月 出版
    为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解决四川省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针对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进行立法调研,总结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立法建议。四川省近年来虽然多渠道加强法律宣传、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等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了很多典型模式和经验,但离完全满足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国家法律政策要求、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仍有差距。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应重点关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仍面临诸多难点、固体废物监管体系仍待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突出四川特色,提升法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中国生态补偿协同推进保护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案例为例
    2022年06月 出版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发挥生态文明制度支撑作用具有迫切的需求和重要的意义。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制度,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的协同关系,并在四川具有典型的探索实践和推广应用价值。本文以生态补偿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为目的,在对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和关系进行辨析、从理论上对生态补偿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6个典型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案例为切入点,实证分析了生态补偿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措施,并对案例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梳理和归纳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基础的地区采取的生态综合补偿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措施的差异。本文将为全国其他地区在推进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发展过程中具体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 关于建立四川省公民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2022年06月 出版
    环境社会治理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公众参与作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共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否能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是公众参与机制能否建立起来的关键,因此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引导机制将是环境社会治理、环境公众参与的核心所在。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到要建立健全包括全民行动体系、信用体系在内的环境治理七大体系。但目前就环境信用体系研究而言,更多的是基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对建立以社会公民为信用主体的环境信用讨论非常少。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攻坚,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相较而言,在环境社会治理、公民参与等环节表现平平,尤其是与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相比,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都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文试图从环境信用、企业环境信用、公民环境信用的角度进行解析,探讨如何建立公民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并充分结合四川省实际,就公民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后的运行场景设计做出初步研究,以此作为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激励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制度落到实处。
  • 四川宝兴河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2019年05月 出版
    宝兴河流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的核心区域,需要解决多部门、多层次、条块分割等多种管理问题,以实现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在对流域社会经济及管理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探讨了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中的宝兴河流域实施综合管理模式。该模式以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为管理统筹协调机构,调整流域管理单元,推进地方立法,建立多方协调、技术与资金投入、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培训等多种机制,形成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流域管理的局面。
  • 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构建
    2019年05月 出版
    本文以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在梳理国家最新政策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明晰排污许可制度的定位和作用,并尝试厘清排污许可制度与其他重要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与衔接,从而构建出基于对国家顶层设计解读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供环境管理与决策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