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刘影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简介:

    生于1989年,祖籍河南商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等。近年来,在《经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理论探索》《求索》《中国社科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近20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稿》、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思想年编》等多部学术研究专著的撰写与编纂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各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

  • 图书
  • 文章
  • 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刘影2023年05月出版
    本书以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探究为切入点,从思维方式和逻辑范畴层面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危机。本书回到马克思早期核心文本,追溯马克思哲学话语的历史变迁,探寻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革命与超越,揭示出马克思哲学话语的生成逻辑与方法论原则。本书指出,当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应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术话语构建的“视域融合”;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羁绊,提升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信;转变文风,书写好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 《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绪论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当前从话语方式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分析成为当前的学术热点,在一定程度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其次,本文阐述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讲,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次深化和微观化;从现实层面来说,本研究有利于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最后,本文分别介绍了研究的框架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内涵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重点探讨了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内涵。话语是哲学理论存在的基本方式,哲学作为一种话语方式,是对哲学思想与哲学语言的双重观照。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二维性,即马克思哲学话语本身的“自我革命”,以及对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颠覆和超越。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三重表现,即改造旧话语、摒弃老话语、创造新话语,这三种革命表现统一于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之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与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内在逻辑,即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话语革命,不是脱离其哲学思想纯粹话语的“转变”,而是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彻底革命。
  • 马克思哲学话语的历史演变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借助马克思早期的核心文本,重点探讨了马克思哲学话语的“自我革命”。《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话语变革的逻辑起点,也是话语变革的开端。从《莱茵报》时期到《神圣家族》,马克思哲学话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从高扬费尔巴哈到对其清算,马克思逐渐走到了新唯物主义话语体系的大门前,《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哲学话语变革的“前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完成,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话语从孕育到形成的伟大飞跃,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完成,也标志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话语的正式诞生。
  • 马克思哲学话语的生成逻辑与突出特色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重点探讨了马克思哲学话语的生成逻辑与突出特色。话语是按照一定逻辑架构组织起来的语言符号系统,其生成必然遵循一定的逻辑,即它的生成逻辑。马克思所建构的哲学话语体系同样也遵循着一定的生成逻辑,如思辨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隐性逻辑与显性逻辑的统一、批判逻辑与建构逻辑的统一。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马克思的哲学话语体系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话语特色,即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若干维度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革命”。从话语逻辑来看,马克思改变了以往的思辨逻辑,以客观的现实逻辑为基础来建构其哲学话语体系;从核心范畴来看,马克思摒弃西方传统哲学的知性范畴,从生活提炼形成了一套有关生产生活实践的范畴体系;从语言风格来看,马克思变西方传统哲学的晦涩难懂为通俗易懂;从话语受众来看,马克思的哲学话语革命是从小众话语到大众话语的一次转变;从话语功能来看,马克思改变传统哲学话语的单一“解释世界”的功能,形成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话语功能。
  • 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方法论原则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重点探讨了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遵循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哲学话语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从生活中提炼概念,将概念看作对现实事物的反映,从人类历史发展中抽象出一般。马克思哲学话语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构建其哲学话语体系,并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马克思哲学话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说话,从话语内容到话语形式都与无产阶级相联系。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与继承相结合。马克思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遵循着“书斋—社会”交替的生成轨迹,实现“文本”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原则。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述学立论,这是话语体系构建的立场,也是决定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其次是“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即以问题为导向,是以真问题为导向。再次,“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即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当代中国学术话语的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次,“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即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文化资源,在多元话语背景下的各家“对话”;最后,“回到文本”和“面向现实”相结合,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境遇与路径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重点探讨了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境遇与路径。尽管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存在学术话语的失语化、边缘化、小众化的困境,但时代大变革、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体意识的增强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带来机遇。当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应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诠释好中国经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术话语构建的“视域融合”;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羁绊,提升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信;转变文风,书写好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 学术话语权的演化规律
    2023年05月 出版
    本文阐述了学术话语权的演变规律。话语权力与国家硬实力正相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权利支撑学术话语权力;话语权本质上属于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话语权力与文化软实力成正比;国际话语格局本质上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在学术舞台上的一种反映和折射,我们倡导新秩序下的“后西方学术话语时代”,坚持人类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学术话语是国家之间思想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有力武器,渗透与反渗透相互纠缠,是当今东西方思想交锋的常态;学术话语的强势遗传与自由迁徙相交织,要在传承过程中“择优录取”,在交流过程中 “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