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于晓峰

  • 机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 简介:

    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符号学、文化研究和传播学。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空间生产研究
    2019年06月 出版
    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文化已经更多地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市场的一种工具策略。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文化策略也日益影响我国城市的发展。深圳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以下简称“华侨城LOFT”或“创意园”)则属于典型的基于文化战略自上而下的空间实践案例。华侨城LOFT已经超越了一种自然空间的概念,空间本身成为探讨的焦点。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指导,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为手段,试图回应两个问题:如何理解创意园的空间?以及园区通过空间实践构建起怎样的空间形态?
  • 深圳艺术空间再营造研究——以大芬油画村和华润集团联名为例
    2023年11月 出版
    大芬油画村不仅应聚焦到打造原创品牌效应,推动艺术性油画口碑的提升,还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促进产业模式的转型,形成线上线下双线发展的整体模式,不断孕育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最终推动“空间+文化+服务”的区域发展模式,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助力区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势能为核心,对产业发展形成合力。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将目光聚焦于国内,更要放眼国际产业市场,通过华润集团与大芬油画村联名,为推动大芬油画产业“走出去”提供更多前行动力,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从而促进大芬油画村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 异质空间的想象体:深圳鳌湖艺术村的乡村建设探讨
    2018年05月 出版
    中国乡村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政府到民间发起了几轮乡村建设的热潮,其中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实践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现象独树一帜。深圳鳌湖艺术村即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一个异质空间的想象体。报告通过对鳌湖艺术村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结合空间理论探讨鳌湖艺术村异托邦的空间构成。艺术介入和空间生产成为鳌湖老村向鳌湖艺术村蜕变的关键。
  • 2014~2019年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021年09月 出版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经济概念,更是共建“人文湾区”的文化概念,而推动湾区文化产业发展则是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抓手。本文在调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趋势与特色的基础上,探讨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不利条件,统筹分析和思考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和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和推进,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湾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