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虞洪

  •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简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粮食安全、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城乡融合等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四川为例》等独著和合著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40余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和部门采纳。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荣获四川新闻奖三等奖1项。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昭化区“五聚焦 五提升”打造“王家贡米”特色粮油品牌
    2023年06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昭化“王家贡米”品牌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并为品牌进一步壮大提出建议。昭化区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王家贡米”,在品牌建设中主要聚焦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等方面。本文从昭化区“王家贡米”品牌建设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启示: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是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路径,科技支撑是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粮油品牌化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发展壮大“王家贡米”品牌还需要壮大种植基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品牌形象管理、建强科技队伍等。
  • 遂宁市安居区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三地共治”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3年06月 出版
    本文总结了遂宁市安居区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探索经验。遂宁市安居区根据撂荒地类型探索“三地共治”方式,将撂荒地分成三类,即连片、分散、零星撂荒地,政府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分类施策形成了招引业主经营连片撂荒地、集体组织代耕分散撂荒地、鼓励农户复耕零星撂荒地的“三地共治”模式。安居区探索形成的“三地共治”模式在耕地利用效率、粮食播种面积、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等方面均收获了良好的成效,还为撂荒地治理提供了如下经验:上下联动提升治理长效性、分类施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奖惩分明增强推进积极性。
  • 四川推进农业标准化经验探索与战略选择
    2018年05月 出版
    近年来,四川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水平和建设农业强省、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农业标准覆盖率、转化率、约束力和吸引力较低等短板和不足。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过程中,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区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全产业链视角进行谋划,通过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推进农业标准化,通过实施“健全三大体系、构建三大模式、强化三大机制”的“三三”战略,提升新时期四川农业标准化水平。
  •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创新研究——以崇州为例
    2018年05月 出版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随之发生巨大而重要的变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弱质化、耕地非农化等导致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崇州市探索形成了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共营制”,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与组织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 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两个创建”的探索——以金堂为例
    2018年05月 出版
    四川省在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过程中,坚持质量至上,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两个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全省各创建单位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典型经验,其中,金堂县探索创新形成的“加减乘除”做法对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具有普适性的推广价值,对于通过强化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小花椒做成大产业的汉源做法与启示建议
    2019年05月 出版
    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产业兴旺尤其重要。汉源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着区位条件不利、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多重因素制约。但是,汉源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将“汉源花椒”产业做成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尤其是其增种、增产、增值、增效、增收的做法对于推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兴旺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推广汉源花椒产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乡村振兴的支撑力。
  • 2020年四川古村落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0年10月 出版
    本文介绍四川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村落。通过一系列持续推进的保护利用政策措施,四川古村落保护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还面临着群众保护意识不足、保护发展人才短缺、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困难等挑战,建议通过提高古村落保护意识、强化古村落保护人才支撑、夯实古村落保护基础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以及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和村容村貌进一步提高全省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整体绩效。
  • 2020年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现状、障碍和措施
    2021年08月 出版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和基础,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协同一致性,存在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但是,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在提出背景、政策目标、适用对象、实现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在实际衔接中面临一些困难: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体制机制碎片化、产业扶贫项目短期化、产业选择同质化,参与主体能力缺失,内生动力不足;现有扶贫产业项目多由政府推动,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需要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体制机制的衔接;拓展产业链,培育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主体自身发展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更好地衔接。
  • 2020年探索推行产业“链长制”的筠连实践
    2021年08月 出版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筠连县将产业领域作为衔接重点,针对产业扶贫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聚焦肉牛、茶叶、中药材等“3+N”特色产业,探索实行“链长制”,促进产业责任链、资金链、人才链、市场链、增收链“五链融合”,形成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筠连实践”。不仅有效推动了产业整链优化、形成了多元投入格局、培育了本土人才队伍、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而且蕴含着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整合多元投入协同推进、增强本土人才发展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等四大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