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书详情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关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系

书名: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关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系
英 文 名:
作 者:
王伟光
I S B N:
978-7-5228-3554-9
丛 书 名: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科研体系
出 版 日 期:
2024年8月
生成引文
  • 目录
  • 简介
总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学科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学科、学术、话语“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哲学创新体系
加强研究所建设,夯实科研基础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支撑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紧密联系重大经济现实问题,积极发挥学术优势 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哲学研究取得新成绩 集中力量,推进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 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不断开创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 关注现实,了解现实,为现实服务 把哲学所建成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机构 集中力量,办几件影响哲学所发展的全局性大事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 加强法学研究 推进改革创新 在重大国际问题方面要具有话语权 努力把当代所建成具有一流的政治水准与学术水平的国史编研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一定要办好财经战略研究院 要大讲特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抓好创新工程试点,把哲学所振兴起来 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加强研究室建设 要把经济所建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创新研究的重镇 坚持国史编研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大力建设城市与环境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办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坚强阵地 认真总结哲学所60年发展经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强阵地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国际问题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院经济研究工作第一位的政治任务 全面发展和提升我院科研生产力
发挥学部优势,办好学术论坛
充分发挥学部优势,开创学部工作新局面 加强国学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推进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发挥学部优势,树立学术形象标志 中国经济学人必须承担自己的历史职责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与人才建设 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 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十年最大失误是教育 塑造中国学术的大国气象与世界影响 在继承与超越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升华 在超越资本逻辑的进程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沿着中国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办好上海研究院,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大有所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把经济形势研讨会办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新 推动学部焕发出更活跃的学术活力 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咨询 澳门城大,大有希望
密切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
出信息、出思想、出对策、出人才 “湖州经验”与中国发展 扎实有效推进我院“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系统总结我国民族理论发展过程和实践效果,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献计献策 创新 实践 梦想——《品牌的力量——“中国梦”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探索与实践》序 从实求知,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突出理论学术特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传播阵地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图书馆办得如何是衡量教学科研机构水准的重要标志 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努力服务科研 树立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奋发图强意识 努力把《院报》办成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报纸 发挥理论优势,缔造中国思想窗口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多作贡献 站在新的、更高的学术起点上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报》 坚持正确办社方针,建设大型出版集团 努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社会责任:传播学研究的学脉所在 继续做到“八个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出硬伤,务求必成 做好、做大、做强中国社会科学网 突出理论学术特色 建设理论学术网站,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再攀新高峰 大力发扬忠诚、奉献、敬业精神 加强数据库和综合集成实验室平台建设 坚持特色,落实要求,进一步办好报纸 团结协作,再接再厉,努力争取古籍整理保护工作的新成绩 借力网络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坚持“双百”方针,寓政治性、思想性于学术性、学理性之中 践行学术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 增强“四种意识”,做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工作的排头兵 打造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 多出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学术交流
加强人文社科领域交流,增进中欧间沟通互信 伟大的一生 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研究国际问题,认清世界形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 继续加强中拉之间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交流 努力推进学术领域的共同繁荣 不断推进和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 开创中古友好合作新局面 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和长久友谊 中白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都作出了贡献 不断深化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知识交流与政策对话 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 丝绸之路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加强中印两国智库交流 中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中非智库交流,助力中非关系发展 加强工业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促进世界繁荣发展 祝贺中阿建交45周年 深化中哈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发挥两国智库的积极作用,努力促进中印友好 进一步提升中阿关系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领域的合作 携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集思广益共谋未来发展 战胜疫情的正道 加强中俄战略协作,共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系列的第四本成果,第一本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 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第二本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本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规律研究: 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本书主要汇集了我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研究所建设、学部工作、调查研究、科研辅助、科研保障、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媒体建设、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讲话、文章,反映了我关于全面建设和逐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系的探索和认识。
作者
王伟光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