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不仅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同时也给国际环境治理带来了重大挑战。中国自加入WTO后迅速融入国际化分工的大潮,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球价值链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比如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方式以及所处的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书将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前沿成果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学术洞见整合在一起,利用国际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等,系统地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国际、国内、产业、企业以及时间层面追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厘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放责任,为国际碳排放核算和减排谈判以及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实施提供实证支持。
逆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
数字创意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
全球价值链与工业发展——来自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经验
全球价值链:APEC主要经济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孟渤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获日本东北大学信息工程学博士学位。兼任经合组织增加值贸易研究科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曾任OECD科技产业司政策分析官(2009~2011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访问学者(2012年),曾任世行、欧盟、UNCTAD、ADB、UNIDO等国际组织短期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模型、空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低碳经济学。
王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外方院长。曾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资深国际经济学家(2005年8月至今),是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和数据处理方面的世界知名专家。1994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到世界银行供职,担任东亚部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咨询顾问。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乔治梅森大学计算科学学院,以及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等任职。1987年留美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1993年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理事并当选为荣誉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组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经济数据整合及人工智能在经济系统建模中的应用。2014年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的关于增加值贸易的文章受到广泛关注。
经济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附属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战略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湖北经济学院“楚天学者”,《新加坡经济评论》、《经济科学》(日文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特约编辑,《中国经济研究》(日文版)等杂志编委,以及一些中英日文学术刊物审稿人。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讲师,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福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等。近著有China’s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co-ed.,Springer,2013)、《不平等的增长——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编著,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2013)、《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日文版,日本评论社;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低碳经济学》(编著,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2013)、自2010年起主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Energy Policy、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Asian Economic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经济科学》(日文)、《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有英文、日文、中文论文多篇。近期主持和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国教育部、挪威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有关中国经济、收入分配、环境经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等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