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从初创到当下的历时、共时、“合时”探索与实践,标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与旗帜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无须进行机械式扩充、移花式嫁接,需要的是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种苗在中国文化生态下生发和壮大。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形态的构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时形态——平板式推进;二是共时形态——纵贯式开掘;三是“合时”形态——内在式强化。从推进到开掘,再步入强化,可以初步预判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学理轨道上的旗帜型阵地,更会开启这一经典文论从理论阐释到实践拓展的黄金时刻。本书凸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和批评性精神,从历时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融合过程进行梳理,力求从共时与“合时”视域概括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自身特色与范式,这无疑对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转化与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心态建设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报告(2020)
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员,曼谷吞武里大学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兼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光明日报》《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篇,为辽宁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及辽宁大学起草包括辽宁文化建设纲要在内的各类文字材料260余万字,出版、再版、主编著作11部。承担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省委高校工委重大项目、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重点项目等11项。在《光明日报》所发关于学习型政党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摘编,列人民网“每日新闻排行榜”理论类前10名,被新华网、求是网、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等30余家网站转载;在《辽宁大学学报》所发关于核心价值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摘编,他引率较高;在《当代作家评论》所发关于知青文学意识形态三维特征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