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韩春虎

  • 机构:辽宁大学
  • 简介:

    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员,曼谷吞武里大学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兼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光明日报》《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篇,为辽宁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及辽宁大学起草包括辽宁文化建设纲要在内的各类文字材料260余万字,出版、再版、主编著作11部。承担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省委高校工委重大项目、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重点项目等11项。在《光明日报》所发关于学习型政党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摘编,列人民网“每日新闻排行榜”理论类前10名,被新华网、求是网、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等30余家网站转载;在《辽宁大学学报》所发关于核心价值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摘编,他引率较高;在《当代作家评论》所发关于知青文学意识形态三维特征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图书
  • 文章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设之维
    韩春虎2020年06月出版
    马克思主义从初创到当下的历时、共时、“合时”探索与实践,标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与旗帜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无须进行机械式扩充、移花式嫁接,需要的是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种苗在中国文化生态下生发和壮大。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形态的构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时形态——平板式推进;二是共时形态——纵贯式开掘;三是“合时”形态——内在式强化。从推进到开掘,再步入强化,可以初步预判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学理轨道上的旗帜型阵地,更会开启这一经典文论从理论阐释到实践拓展的黄金时刻。本书凸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和批评性精神,从历时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融合过程进行梳理,力求从共时与“合时”视域概括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自身特色与范式,这无疑对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初设
    2020年06月 出版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人的思想慢慢觉醒。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少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其代表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则推动了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广泛觉醒。从此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先后掀起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旨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抗争,但这些抗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 全面抗战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论探索
    2020年06月 出版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讲话》继续进行全面深入、实事求是的学习和研究,现在是、将来也必将是中国文艺界和理论界的一项不可忽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下文对《讲话》的综合背景、重大价值以及时代意义再度梳理,以期提供参考。
  • 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
    2020年06月 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在湍流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十分短暂的时期,但是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继承了延安时期的大量文艺论断,同时大规模引进了苏联的相关思想理论和政策。
  •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
    2020年06月 出版
    “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2017年10月十九大召开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概念便是由此而来。本部分主要论述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跨越式前行
    2020年06月 出版
    2014年10月15日注定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书写重重的一笔。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对如何认识文艺、如何发展文艺、如何引领文艺、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做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