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精神反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与批判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69页
报告大小:
1.09 MB
报告字数:
61039字
所属图书: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是人类对当今世界精神生活的基本认知及其行动结构。在完整生活世界中,缺乏主体性的视角,不仅人类的认识与实践难以为继,而且也容易在当今多元的交往中丧失自我,只能简单地随波逐流,最终人类的价值与意义世界必然丧失根基;反之,如若仅以主体性单维度地审视客观世界,缺乏交互主体性的视角,缺乏他者的参照与反观,必将陷入独断话语,最终必然在不断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世界中被无情抛弃。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不可或缺体现着人类社会整体的交往特征。正是有了交往,人类的物质生活通过相互交换而蓬勃发展、人类的思想通过相互碰撞而璀璨多姿、人类的精神通过彼此共融而共同进步。交往造就了人类的精神性生活,造就了人类作为类群体的生存延续。在合理的交往行动中,主体性保证交往主体的话语与权利,使得任何一方的交往主体都能够以积极能动的态度参与交往过程中;而交互主体性则反映交往中真诚、平等与正当的价值理念,它构建与承认生活世界中他者的存在以及共同秩序、共同世界的存在。

关键词:

中国华侨华人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交往与对话:文明融合的必然途径
  • 移民与交融: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
  • 移民类型与当代华侨华人移民的精神气质形成
  • 交往:当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精神异同:华侨华人基于多元视角的自我审查
  • 精神之异:文化与习俗
  • 精神之同:规范与价值
  • 精神之思:决断与选择
第三节 “他者”视野中的华侨华人精神世界审视
  • 对华侨华人民族精神变动的客观多维视角审视
  • 君子协定到契约精神:华侨华人信任方式分析
  • 宗法与公民的张力探析
第四节 华侨华人在交往中“精神家园”的认同与反思
  • 家园情结:从需求层次的角度
  • 分化与回归
  • 安身立命:传统民族精神与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构建
·第五节 结语: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