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男性医师开始进入助产业的清末民国时期为中心,探讨医疗专业化与社会性别。与日本、欧美各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排斥女医的经验不同,中国政府不但在证照制度和教育制度上为女性开放门户,还积极培养女医。男性医师也并没有挑起有关专业技术与性别之议题,来排斥女性。本文分析其原因,并将重点放在女医自身之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被社会接受之上。指出医疗体制上中西医双轨制,妇产科医的地位和权威的不稳定性,以及民众偏好女性助产之习俗等因素,确实为女医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更为重要的是,如张竹君和杨崇瑞等提出“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woman's work for woman),重新诠释和利用男女有别论(sex differences),将自身的女性性别作为进入医业的资源,并与权力勾结以实现开拓女性职业空间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男女有别论实际上以民众对女医的需要为措辞,被刻意保留下来,并巧妙地被融入制度设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