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医师专业的形成与社会性别建构——以民国时期的妇产科为例

作者:
姚毅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1.41 MB
报告字数:
24321字
所属图书: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8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以男性医师开始进入助产业的清末民国时期为中心,探讨医疗专业化与社会性别。与日本、欧美各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排斥女医的经验不同,中国政府不但在证照制度和教育制度上为女性开放门户,还积极培养女医。男性医师也并没有挑起有关专业技术与性别之议题,来排斥女性。本文分析其原因,并将重点放在女医自身之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被社会接受之上。指出医疗体制上中西医双轨制,妇产科医的地位和权威的不稳定性,以及民众偏好女性助产之习俗等因素,确实为女医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更为重要的是,如张竹君和杨崇瑞等提出“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woman's work for woman),重新诠释和利用男女有别论(sex differences),将自身的女性性别作为进入医业的资源,并与权力勾结以实现开拓女性职业空间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男女有别论实际上以民众对女医的需要为措辞,被刻意保留下来,并巧妙地被融入制度设计中了。

关键词:

专业化性别差异社会性别医师专业女医

作者简介:

姚毅:日本东京大学讲师。

文章目录
助产领域的专业化及其特征
  • (一)近代助产士/妇产科医介入分娩与妇产科专业的形成
  • (二)近代妇产科医师的主张和策略
  • (三)妇产科专业化的特点
女子医学教育的开展与接受女医的社会制度
  • (一)社会对女医的需求
  • (二)接受女医的社会制度
女医自身的策略与活动
  • (一)张竹君——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
  • (二)杨崇瑞的构想与策略
·“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为何被接纳:权力与社会性别
·代结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性别的重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