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美学巨著《审美特性》:“美学上的马克思”

作者:
出版日期:
2020年4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大小:
933.47 KB
报告字数:
29861字
所属图书:
沉思与批判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11年卢卡奇发表的杂文集《心灵与形式》,可以看做他试图写一部真正系统美学著作的最初设想。1912年他在海德堡开始写一部系统的艺术哲学,可以说是对他最初设想的充实和完善,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重新转向研究艺术问题,并写了一系列论述美学的论文,则仍只是对写一部系统美学著作的“未来展望”。此时,卢卡奇说:已萌发要建造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想法。这一想法是由以下情况促成的,即梅林曾把康德的美学引入马克思的理论,普列汉诺夫则把一种实质上是实证主义的美学引入马克思的理论。卢卡奇说:“把斯大林对普列汉诺夫的正统的斗争解释为这样一种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理论。相反,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一种普遍的世界观。这就意味着它也必定包含着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不需要从康德或任何别人那里去借用。这些是里夫希茨和我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事实是我们最先谈论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先不是用这种或那种美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体系。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可以在我写的关于马克思和拉萨尔之间的济金根论争的论文中看到。”杜章智编 《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第130~131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卢卡奇非拟人化审美反映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科学中反映的非拟人化
·第二节 拟人化的审美反映
第三节 模仿——“艺术的决定性源泉”
  • 审美反映的形成
  • 主观达到审美反映的道路:反拜物化
  • 美学中主客关系的特征:陶冶
第四节 美学新构思:第1’信号系统
  • 生活中的第1’信号系统
  • 审美态度中的第1’信号系统
·第五节 特殊性——美学的中心范畴
·第六节 艺术的解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