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与新时代文化建设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12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826.84 KB
报告字数:
11446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它在推动经济发展、引领政治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深谙文化建设之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46页。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发展性、开放性和人本性特征出发,认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格局中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要加强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保持社会主义文化活力,要重视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社会有机体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意义
  • 1.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2.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
  • 3.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 4.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奠基石”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 1.坚持批判性,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 2.坚持民族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 3.坚持时代性,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社会有机体的开放性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交流
  • 1.从历史角度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智慧结晶
  • 2.从现实角度看,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活力的必然要求
  • 3.从未来发展看,促进世界文明共荣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长远之计
社会有机体的人本性与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1.文化即“人化”
  • 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
  • 3.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