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融合与分化:德国双循环与欧元区再融合

作者:
邵宇 陈达飞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大小:
2.21 MB
报告字数:
22797字
所属图书: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21年第4卷第1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融合与分化是二战后欧洲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关键词,这既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去拆解,也可以从“中心—外围”结构去理解。在一体化的次序上,地缘政治因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核心国家期望以经济和货币的一体化推动政治协同。结构上,将融合分为三个层次——德国、欧元区、全球,和三个时间节点——1990年两德统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进行考察,更有助于理解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系。20世纪70~80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在应对本币升值的挑战上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德国统一使德国负重前行,充当“欧洲病夫”十五载。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德国的内政改革与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经济扩张使德国蜕变为“欧洲之星”,但外围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愈演愈烈,政府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扩张难以持续。欧债危机之后,外围国家似乎在复制德国10年前的结构调整路径,欧元区内部国际收支关系趋于平衡,“欧猪五国”财政收支状况持续改善,去杠杆和化解泡沫成效显著,私营非金融部门现金流量关系趋于合理,但同时,欧元区对外的国际收支变得更加不平衡。在当前的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包揽”其他经济体过剩储蓄(或产能)的现象难有本质上的改变,美国无法通过单边或双边方案解决自身的失衡问题。只有通过多边的方式,通过赤字国与盈余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全球均衡发展。

关键词:

德国一体化欧元区双循环

作者简介:

邵宇:邵宇,东方证券宏观研究员,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主管。

陈达飞:陈达飞,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

文章目录
·前言
·德国奇迹: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选择(1948~1971年)
消失的“追赶红利”:浮动汇率制下的挑战与应对(1971~1989年)
  • (一)马克升值的挑战
  •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
·德国之谜:从“欧洲病夫”到欧洲之星(1989~2008年)
·周期的冲突: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德国与欧元区
·周期的错位:欧债危机之后的欧元区= 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德国?
·欧元区重启与全球经济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