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数字时代的互联网景观刍议

作者:
陈茁 杨礼银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大小:
1.25 MB
报告字数:
12156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1年第2期 总第28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景观”最早是以德波为代表的情境主义国际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群集现象的概念。在21世纪资本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行为抽象为数字领域,加速了信息的交换与流通,塑造了数字时代的“互联网景观”,并赋予其独特的性质:个体—群集二象性、排异性和非理性。这些性质决定了互联网景观作用下的主体会产生指向性的认知失调,而这种认知失调又会反过来强化主体对于互联网景观的黏性和依存度,进而提升了互联网景观乃至资本主义对人的支配水平。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景观的扩散过程中,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从物质领域进入了非物质领域,在生产出支配交往的产品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产出自身的毁灭诱因。这种诱因预示着,互联网景观会将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导向一个极化的、带有否定性的未来。

关键词:

数字时代非理性互联网景观个体—群集二象性排异性

作者简介:

陈茁:陈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礼银:杨礼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文章目录
·互联网景观:资本累积的新样态
·对景观居民的规训手段:个体—群集二象性、排异性和非理性
·互联网景观对现实世界的介入和干预
·互联网景观的未来:极化与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