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新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
〔澳〕尼克·奈特 涂江波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28 MB
报告字数:
18457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1年第2期 总第28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于1929年由德波林学派战胜机械唯物主义而获得了正统地位。在1931~193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背景随着德波林学派受到批判、苏联新哲学的兴起而发生了显著变化。米丁的《新哲学大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三个新哲学文本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本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六大主题,构成了1931~1936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哲学正统。有影响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瞿秋白、李达、艾思奇、毛泽东等)正是通过这些苏联新哲学文本,获得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并自觉选择受这种正统观念的约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新哲学正统地位

作者简介:

〔澳〕尼克·奈特: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

涂江波:涂江波,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目录
·“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新正统
·新哲学论辩证唯物主义
·新哲学在中国的意义
·解读在中国的新哲学:哲学还是政治?
·新哲学与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