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从“生产方式”到“社会形态”——19世纪50年代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和推进

作者:
周嘉昕
出版日期:
2020年3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1.05 MB
报告字数:
15338字
所属图书: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2019年第2期 总第2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马克思的早期探索中,“市民社会”同时具有历史阶段性和社会结构性含义。伴随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马克思开始从“生产方式”出发解剖市民社会。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和1848年欧洲革命的反思,马克思受地质学研究的启发,开始运用“社会形态”范畴分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和推进,具体表现为:(1)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再思考;(2)阶级问题考察与生产方式分析的进一步融合;(3)在对精神生产探讨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用机制的深入剖析。

关键词: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对抗

作者简介:

周嘉昕:周嘉昕(1982~ ),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和当代西方激进思潮。

文章目录
·“基础和上层建筑”隐喻再思考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精神生产”视域中的“意识形态”:以“私有财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