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低碳发展评价与核算

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出版日期:
2023年4月
报告页数:
47页
报告大小:
2.12 MB
报告字数:
32565字
所属图书:
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对当前主要的低碳发展评价体系进行介绍,梳理流程,明确其应用范畴,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和评价提供指引。同时采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的方法,对我国代表性的粮食、蔬菜和肉类初级农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展示碳足迹空间特征,为评价我国省级碳足迹水平和潜在减排路径提供支撑。
关键词:

碳排放评价体系农业现代化低碳发展碳足迹

作者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本中心成立于2021年9月,承担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行动部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牵头,与11个优势研究所共同组建,吸纳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4个创新团队;下设农业农村碳中和战略研究部、种植业减排技术研究部、养殖业减排技术研究部、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研究部、草地土壤固碳技术研究部、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研究部、气候韧性农业技术研究部7个研究部。中心围绕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聚焦种养业减排、土壤固碳、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技术突破,汇集国内外同领域专家,强化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理论层面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并从目标推进、政策建言、理论突破、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探索相应的研究命题,破解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制约瓶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本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研究所之一,是专门从事农业环境领域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研究所围绕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温、水、土、气、生等农业环境要素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展农业环境理论和方法,创新农业环境技术和工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形成了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农业材料工程和农业生态学等优势和新兴学科,形成了气候变化与减排固碳、智慧气象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控、生物节水与旱作农业、节水新材料与农膜污染防控、设施植物环境工程、畜牧环境科学与工程、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农业清洁流域和多功能纳米材料及农业应用11个人力资源丰富和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所是国际园艺学会温室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席单位,国家气候变化谈判农业领域的唯一技术支撑单位,农业农村部“全球农业温室研究联盟”中国专家组秘书处挂靠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业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农业农村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专家组组长单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唯一农业领域专家单位,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影响评估咨询专家组成员单位,多个学科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依托单位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席科学家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学科群发展与建设的牵头单位,国家农业环境数据中心依托单位,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华北农业节水增效协同创新联盟牵头单位,牵头承担畜禽养殖业源、地膜污染源两项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2006~2010年)中排名第十,农业环境领域排名第一。

文章目录
·摘要
低碳发展评价
  • (一)农业低碳评价体系
  • (二)中国低碳农业评价
核算方法
  • (一)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 (二)种植业碳足迹核算方法
  • (三)养殖业碳足迹核算方法
水稻碳足迹
  •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结论
大豆碳足迹
  •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结论和讨论
马铃薯碳足迹
  •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结论
甘蔗碳足迹
  •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结论和建议
生猪碳足迹
  •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二)结果分析
  •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