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生成论思维引入美学问题的探讨,实现了从预定论向生成论的变革。他将美学问题的出发点置于感性活动——劳动中进行考察,确立了生成论美学的阿基米德之点。同时,马克思立足于感性的劳动活动,从“审美理想”与“审美现实”构成的内在矛盾展开生成论美学问题的逻辑结构,一方面对应然的审美劳动特性进行澄清,另一方面对实然的异化劳动现实进行批判,力求在反思的建构中真正将“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本身”。对“美学之路”的探求,马克思是从私有制批判到“共产主义”的全部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的,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劳动的异化,又展望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共产主义生存方式,指出了其审美的愿景与归宿。从生成论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对《手稿》中马克思美学变革的出发点、内在矛盾与解放之道进行解读,重思《手稿》美学变革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