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作者:
牧石玲 杨宜音 郭亚星 MuShiling YangYiyin GuoYaxing
出版日期:
2020年2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1231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对“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原散杂居地区的跨文化通婚家庭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深描,讨论了婚内文化融合心理边界的特性。通过研究发现,通婚家庭成员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处理婚姻关系与文化关系二者孰先孰后、夫妻双方文化群体身份孰强孰弱的问题,从而发展出四种文化身份协商的认同模型:“AB双强”的“双文化平等融合型”、“A强B弱”的“A文化优势型”、“B强A弱”的“B文化优势型”和“AB双弱”的“文化淡化型”。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这些价值偏好与身份协商策略呈现一种动态性特征,通过跨文化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之间不断地协调与适应,最终使其形成不同水平的“混融式”自我。情境中心的“工具箱策略”使通婚家庭成员,随情境转变自由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展现对多元文化的强大适应力。

关键词:

跨文化通婚家庭文化身份协商模型工具箱策略混融我

作者简介:

牧石玲:牧石玲,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郭亚星:郭亚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MuShiling:

YangYiyin:

GuoYaxing: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研究过程
研究发现
  • (一)通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认同类型
  • (二)通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身份协商策略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