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杨宜音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简介: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 图书
  • 文章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杨宜音 主编 ; 张庆鹏寇彧2020年02月出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随着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出现的群体类型越来越多,新型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多变的过程,这就使得基于群体间接触和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本辑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
    王俊秀 杨宜音 主编 2014年10月出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三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业调查机构的专业人员。本书的主题是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本书的研究中包括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契约观念、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观的调查和测量,也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此外,本书还包括了对于社会信任、慈善行为、网络行为和邻避效应等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倾向的研究。本书分析了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契约观念等十几种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要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必须以朴素的个人价值观为基础,要坚守一些正经受冲击的传统社会美德,在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使得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建立进入良性运行,提高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地区居民在价值观和对社会现状的感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地区文化特点。深圳居民更多表现出未来取向,哈尔滨居民更多表现出权力距离取向,垦区居民更多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人们眼中的社会“应该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应注重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但实际表现出的却是权力等级分化和人文关怀缺乏。深圳、黑龙江两地民众在不同领域均展现出愉悦平和、轻松享受的良好心境;自己或家人就业、住房和婚恋是影响不同领域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生活压力源;关系网和正式组织是影响人们不同领域不同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上班、想自己未来的积极情绪和评价过去的负向情绪可显著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上班显著影响了民众的总体安全感,想自己未来与评价过去的部分情绪体验也影响了民众的总体安全感。
  • 走向更加多样整合的社会
    2015年12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如何走向更加多样整合的社会。
  •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2020年02月 出版
    本研究对“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原散杂居地区的跨文化通婚家庭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深描,讨论了婚内文化融合心理边界的特性。通过研究发现,通婚家庭成员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处理婚姻关系与文化关系二者孰先孰后、夫妻双方文化群体身份孰强孰弱的问题,从而发展出四种文化身份协商的认同模型:“AB双强”的“双文化平等融合型”、“A强B弱”的“A文化优势型”、“B强A弱”的“B文化优势型”和“AB双弱”的“文化淡化型”。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这些价值偏好与身份协商策略呈现一种动态性特征,通过跨文化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之间不断地协调与适应,最终使其形成不同水平的“混融式”自我。情境中心的“工具箱策略”使通婚家庭成员,随情境转变自由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展现对多元文化的强大适应力。
  •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理和舆论引导研究
    2015年11月 出版
    “十三五”期间,在完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应明确把社会心理建设纳入治国方略,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处、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使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让民众享受安全、愉快、有前景的生活,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理念,激活民众“求幸福、奔小康”的心理动力,使“中国梦”化作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梦想和预期,成为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心理源泉。要进行健康公民人格、契约精神和中国文化气质的养成教育,培育超越家庭的梦想,引导民众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建设,使建设者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人心归仁”是社会心态的基本现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心态的基础。对利益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要通过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形成各美其美、相互尊重的多元社会观。推动文化、族群、阶层、长幼、城乡、行业等社会类别之间的接触沟通,形成美美与共、和谐发展的包容心态。要借助多重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要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观察、调整、培育、引导社会心态上探讨规律,积累经验。
  • 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社会现状感知——基于深圳、哈尔滨、黑龙江某垦区的对比研究
    2014年10月 出版
    本研究以House的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范式为依托,选取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地区发展模式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深圳、哈尔滨和黑龙江某垦区)为调查地点,对三地的1917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未来取向和人文取向四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区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和其对社会现状的感知(“实际怎样”)。结果表明,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之后,各地区居民在价值观和对社会现状的感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地区文化特点。深圳居民更多表现出未来取向,哈尔滨居民更多表现出权力距离取向,垦区居民更多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受访者眼中的社会“应该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受访居民普遍认为社会应注重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但实际感知到的却是权力等级分化和人文关怀缺乏。
  • 2013年中国八大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报告
    2014年10月 出版
    对北京等八个城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八大城市公众总体社会信任达到“尚可信任”水平,重新回升到及格线以上。五大制度信任水平全面提高。分析社会信任提高的原因,一是政府形象提升,二是社会欺骗减少,三是媒体发生可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