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11498字
所属图书:
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7.157-169
叶敬忠
陈世栋
摘要:
本文指出,在中国主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中,乡村始终处在从属和依附于城市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陷入了发展困境,并且在过去几十年来农村持续的社会分化与农民的去组织化,导致村社共同体趋于解体,乡村社会失去凝聚力;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引导和推动农民开展深度的互助合作,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才是乡村振兴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振兴
乡村主体性
作者简介:
吴重庆:
张慧鹏:
相关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创举
融合发展:城乡关系走向平衡的新实践
集体建设用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农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2年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形势与经验总结
陈岙村:富在青山绿水间
荻港村:梦里水乡是归处
七一村:何德兴带领村庄走上蝶变路
新型城镇化: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
文章目录
乡村的去主体性与发展的困境
(一)城市中心主义与乡村的去主体性
(二)农民去组织化与乡村的去主体性
·
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
·
新时代重建乡村主体性的迫切性
·
新时代重建乡村主体性是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