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结构性松动货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大小:
902.16 KB
报告字数:
958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逻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人民银行的总结,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稳定币值相联系,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包括防止通货紧缩和防止通货膨胀两个方面的要求。从1998年开始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启动内需的货币政策,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先后6次下调法定准备金利率,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等,特别是在2002年2月第八次下调利率中贷款利率下调的幅度更大一些。最近央行还陆续出台了其他一些改善货币供给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增加货币供给、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支持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自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正增长以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持续负增长状态(其间只有2001年10月和今年2月因节日长假消费的影响而出现了短暂的消费价格正增长),至今已有10多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仅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而且负增长的幅度远大于消费价格指数。2002年上半年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7月同比下降0.9%,8月虽有所回升但短期内其负增长趋势还难以刹住。在这种情况下,对前几年曾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重新抬头,社会各界不仅给予普遍关注,而且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通缩趋势重新抬头及其有关的几种观点
·通缩趋势重新抬头的原因和机制分析
·抑制通缩趋势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