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凯恩斯和资本主义的国家理论

作者:
安东尼奥·奈格里 王行坤 张雪琴 孟捷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大小:
1.1 MB
报告字数:
33418字
所属图书: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写于1967年,作者系安东尼奥·奈格里,该文在随后的岁月里是意大利以及欧洲各地政治团体的关键性参考文献,这些团体都将“工人主义”作为其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相关的历史背景,见布当(Yann Moulier Boutang)为奈格里《颠覆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Subversion)所撰写的导言]。这些团体所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分析都源于一个核心命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并且随着工人阶级斗争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分析性论断包含如下内容:它在本体论层面肯定了集体主体性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不仅视为历史发展的关键,而且——并且这是最重要的——视为所有制度具体运行的关键。因此,可以将政治视为社会活动的产物,或者更进一步说,视为社会斗争的产物。从而,可以从下层、从革命的角度理解制度和社会结构。这个立场显然与“官方的”工人运动的立场,尤其是与诸如有必要通过议会手段来进行改良这类极端的制度性信念相矛盾。撇开资产阶级代表的荒唐断言,对凯恩斯思想和美国“新政”所进行的分析表明,改良的确可以实现,但为了实现改良必须进行革命斗争。

关键词: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凯恩斯国家理论阶级自主性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奈格里:安东尼奥·奈格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任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

王行坤: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雪琴:张雪琴 1986年生,四川遂宁人。201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5月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供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并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第八届金融图书“金羊奖”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政治经济学报》《学习与探索》《政治经济学评论》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集刊)发表论文、译文数十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数篇。

孟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5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2003年晋职为教授。2007~2011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负责《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2017年转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京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研究所(UNU-MERIT)任访问学者。现任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政治经济学报》主编,以及国际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编委。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以及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1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2001)等著作,并有译著《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曼德尔著,与李民骐合译,2000)、《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鲍尔斯等著,与赵准、徐华合译,2010)。2007年作为丛书主编组织翻译了“演化和创新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目录
·1929年:现代国家分期的一个关键时刻
·凯恩斯与1917~1929:理解十月革命对资本主义结构的深远影响
·凯恩斯从政治到科学的转变:1929年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
·资本主义的重构与社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