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孟捷

  • 机构:复旦大学
  • 简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5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2003年晋职为教授。2007~2011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负责《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2017年转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大学、京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研究所(UNU-MERIT)任访问学者。现任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政治经济学报》主编,以及国际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编委。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以及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1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2001)等著作,并有译著《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曼德尔著,与李民骐合译,2000)、《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鲍尔斯等著,与赵准、徐华合译,2010)。2007年作为丛书主编组织翻译了“演化和创新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图书
  • 文章
  •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孟捷2016年06月出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探讨经济制度的现实运行,而且要厘清特定经济制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及其发展的方向。人类不可能为其经济组织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对这一点的体认是深深镌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因之中的。作为一本探讨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本书的贡献首先在于,将政治经济学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叙事架构中来理解,并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使后者一方面可以摆脱传统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束缚,另一方面为理解当代制度变迁,即发展一种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提供方法论的指引。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借重了卢卡奇、张闻天、戈德利尔、布伦纳等人的思想,创造性地融入了自己的解释,并将抽象的理论与千年经济史的丰富材料相结合,使之互相印证,体现出融贯中西的学术视野和深湛的学术功力。本书在内容上还涉及对人的行为和动机模式的探讨、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重建、对演化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等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在所有这些问题上,本书都不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体现出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知与当代社会科学相贯通的努力。与此同时,作者也不懈地开展了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新制度经济学)的对话,在尽可能地汲取其合理因素的同时,对后者提出了持之有据的批判。本书是近年来罕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力作,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阅读。
  • 价值和积累理论
    孟捷2018年03月出版
    本书是全面更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内容上涉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等《资本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书中讨论的主要问题(或问题群)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劳动价值论入手,结合资本积累论,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市场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直有两种分析传统,一种是将劳动价值论理解为马歇尔式的解释均衡价格的静态理论,另一种则将其理解为解释非均衡和不确定性的理论工具。本书坚持并发展了后一种传统,即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从这一立场出发,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若干主要理论。其二,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价值创造的关系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作者运用并发展了所谓成正比理论。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单位时间创造的净产出价值量成正比,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为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运用这一理论,本书进一步解释了超额利润的来源,说明了劳动和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赖以存在的条件,探讨了发展一种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的可能性,发展了部门内企业代谢竞争的理论。其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传统疑难问题,如复杂劳动还原、价值转形、利润率下降等做了新的解释。在为此提出的各种模型中,作者一以贯之地坚持了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非均衡经济学并将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相结合的立场。作为近年来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难得一见的力作,本书适合理论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阅读。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第一卷):中国经验和数据
    张衔荣兆梓 孟捷 主编 2018年09月出版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定量分析上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危机理论等,同时参照了来源广泛的中国数据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在方法上,本书涉及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对经济计量方法的运用,第二类和第三类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加以处理,以便开展马克思主义经验分析。这三类定量分析之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马克思所提倡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本书收入的论文所呈现的研究风格和特点,体现了近年来国内政治经济学界在研究进路上所实现的某种转变,这种转变是通过研究者的代际转换表现出来的,反映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转化的组成部分。
  • 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再阐释
    2018年03月 出版
    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回应斯蒂德曼的诘难。虽然这个诘难早在近半个世纪前就已提出,但自那时以来,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没有达成一个足够充分并令人信服的反批判。针对斯蒂德曼的已有回应大多局限于指出,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功能在于理解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一旦放弃劳动价值论,我们将无法解释这种剥削的特殊性。在笔者看来,这类反批判就其本身而言固然是正确的,但把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功能局限于对剥削关系的解释,又造成另一种片面性,即忽略了劳动价值论同时也是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固有的不确定性的理论工具,这种不确定性意指资本主义生产的手段和目的、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不确定性,它既存在于微观即个别企业的层面,也存在于宏观即整个经济的层面。价值概念所表达的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演化的非均衡理论的组成部分。
  •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理论和数理分析
    2018年03月 出版
    本文试图在一个崭新思路的指引下重新考察复杂劳动还原问题。第一节批判地考察了过往关于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尤其是希法亭的理论,在汲取这些理论的合理要素的同时,重新诠释了教育培训劳动(以及研究开发活动)与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分析了复杂劳动还原的条件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同时立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将希法亭和鲁宾所代表的两种理论传统经过适当的修正综合在一个框架里。基于上述讨论,本文第三节提出了一个数理模型,该模型由产品价值生产方程和价值实现方程共同构成。根据这一模型的求解结果,复杂劳动还原系数取决于相关部门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MELT)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之比。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经验中识别复杂劳动还原这一难题,并给出了一个简易的解决办法。
  •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
    2018年03月 出版
    本文的论述由两条并行的线索交织而成,第一条线索追溯了从《资本论》的手稿到《资本论》的理论演化过程,第二条线索则试图结合学术界的相关见解,尝试构建一个较全面的关于超额利润来源的理论。
  •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
    2016年12月 出版
    本文是对劳动力价值的再定义和剩余价值论的重构。全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劳动力商品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第二部分涉及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的再定义;第三部分阐述了不变的剩余价值率和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
  •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
    2018年03月 出版
    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简称成正比理论),在国内已有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其间几代学人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在国内有过四次关于成正比问题的讨论。第一次讨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孙连成,他的文章发表后,迅即引发了吴宣恭的争鸣。第二次讨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涉足这一问题的,有叶航、李慧中等人;稍后,李翀、何干强等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成正比理论。2001~2002年,国内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论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再度涉及成正比问题。这一时期由谷书堂引发的关于价值总量之谜的论争,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2010年以后,又出现了围绕成正比理论的第四次讨论,其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12月在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召开的成正比理论讨论会。这次会议的组织者还向与会学者分发了成正比理论历史文献的一个汇编稿,一个学派的轮廓就此变得更为清晰了。本文尝试对成正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一简略的梳理,对其基本观点稍加阐释。
  • 技术变革和利润率下降:基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分析
    2016年12月 出版
    本文是基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分析技术变革和利润率下降的关系。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一般利润率下降与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第二部分讲述马克思论产品创新;第三部分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率和积累率;第四部分是对金融化和利润率的阐述。
  • 复杂劳动还原与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
    2018年03月 出版
    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这是它和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之一,本文开篇提出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的生产函数就反映了这种区别。对这两种增长理论开展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比较,是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2018年03月 出版
    成正比理论最初是在解释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时提出来的,因而该理论自然构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一部分。不过,伴随成正比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的特殊性也相应地显现出来。根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将推动技术进步在整个经济中的扩散,其结果是剩余价值率提高,从而造成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在价值层面的零和关系。在这个理论中,相对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整个过程在最终结束后达到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则是与该过程相伴随的动态现象。成正比是与后者相联系的。只要存在以技能增进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就有可能导致成正比理论所描绘的正和关系。这种正和关系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所注重的零和关系具有互补性: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规律造成两大阶级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发生不利于工人阶级的变化,进而加剧资本积累过程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成正比规律则会在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造成资本和劳动在价值层面的正和关系, 并使之作为一种具有局部意义的抵销因素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并存。
  • 部门内企业的代谢竞争:一个演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2018年03月 出版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部门内竞争是在“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展开的。而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照马克思的假设,对同属一个部门的不同企业而言是同质的。在本文中,我们试图把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纳入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以组织知识的专有性为中介,不同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或不同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属于一个部门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就会形成一个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它不同于马克思的原有模型所模拟的动态平面结构,更不同于新古典的静态平面结构。相应的,部门内竞争也转化为不同企业之间以各自产品的性价比为前提的市场份额竞争,即所谓代谢竞争。
  •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
    2018年03月 出版
    本文依次考察了构成剩余价值论前提的十大假设,这些假设虽然在以往的文献中程度不等地有所讨论,却从未像现在这样被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本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强调阶级斗争在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起着比马克思所承认的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本文批判地考察了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关系所做的解释,借鉴了“新解释”对劳动力价值的定义,重新阐发了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