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逐新: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共享单车

作者:
苏冠华
出版日期:
2018年7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1.35 MB
报告字数:
20882字
所属图书: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当中最根本的课题,是如何通过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来分析和解释社会本身。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往往与文化和社会语境息息相关。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兴起,恰恰隐含中国社会对新意的追求,而这种新意深植于文化和社会因素。本文从物质文化视角,通过研究自行车在中国的社会意涵变迁,以及互联网、移动支付、设计与材料对共享单车赋予的当代隐喻,来解释“新”如何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甚至身份认同。

关键词:

移动支付网络服务共享单车手机交互

作者简介:

苏冠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人类学院(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物质文化与设计人类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terial Anthropology and Design)、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人类学、去殖民化的设计理论、设计思维、文化研究。

文章目录
·前言
自行车在近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变化
  • (一)19世纪晚期的洋马
  • (二)自行车王国的兴与衰
  • (三)对现代生活的集体诉求
基于网络服务的共享单车
  • (一)移动支付的社交性与普及
  • (二)新模式:手机交互的智能解锁系统
  • (三)新形象:设计、高科技、铝材和嬉皮士的群像
  • (四)新政策:护城河里的单车与大数据里的单车
新意的溯源
  • (一)作为集体想象的新意
  • (二)从意识形态到身份认同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