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周志民

  • 机构: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 简介:

    教授,中山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大学优秀学者。担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营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营销科学学报》编委、《品牌管理》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多项课题研究,出版5部专著和教材,发表70余篇中英文论文,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科研奖,获深圳大学MBA优秀教师等十余项教学奖。

  • 图书
  • 文章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5)
    牛奔 常务副主编 ; 于平 李凤亮 主编 ; 周志民 周建新 副主编 2015年11月出版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热词不时出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的主旋律。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中央做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抓住科技发展进步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5)》(文化科技蓝皮书)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发布的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之下的产业发展现状、融合路径分析与战略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对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部专注于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的蓝皮书,本报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经验总结与路径前瞻相结合,力求把握文化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为行业、政府和学界提供有益的思想成果和对策建议。本报告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分析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趋势与集群效应、资源整合、产业转型、技术革命、业态融合和跨界创新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创意品牌城市、文化服务平台和前沿科技产品等文化科技融合成功案例经验的分析,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政策和创新路径。本报告内容架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主要回顾了2014年文化科技融合下的产业发展状况,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概括了文化科技融合现状,并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未来发展路径,对今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启发性思考。第二部分是理论前沿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本质、移动互联时代的文化创意聚集、作为文化品牌的创意城市发展等问题,丰富了文化科技融合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升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高度,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第三部分是产业观察篇。通过对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互联网众筹对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影响、网络游戏产业的国际化战略、移动互联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的整合模型、“互联网+”时代演艺市场趋势、创意产业园区演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意在指出移动互联背景下数据变革对产业转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新动力。第四部分是实践前沿篇。介绍了移动互联背景下公共服务平台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科技与娱乐节目、科技与智能设计、大数据对全民阅读的影响、科技让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服务公众等问题,多角度地分析了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实践的成功经验。比如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机制,以澳门莲花卫视《澳门开唱》这一节目为例对手机自拍视频与电视娱乐节目的分析等研究。由此可见,文化科技的融合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第五部分是发展政策篇。从创意社区设计策略、文化科技融合的支持政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金融支持、“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众筹的对策、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创新对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路径、模式和政策。旨在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探索,多维度剖析文化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提出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文化理念,加速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周志民 黄玉蓉周建新 副主编 ; 李凤亮 主编 2017年11月出版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是在创新范式从工程化的创新体系迈向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和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年度特色版块,主要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创新生态模式、创新生态对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及机理,分析了要素文化均衡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理论创新版块,分析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引发的忽略艺术本质的危机,还探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宏观理论、时代意义、认知框架、产业趋势与跨界合作模式。产业观察版块,探讨了中美电影市场话语权、中国新闻场域与报业变迁、香港创新科技产业、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绩效等问题。案例研究版块,分析了猪八戒网的运作模式,探讨了艺术产品价格评估方法创新、文化科技融合语境下的青年日常生活、游戏IP改编电影及服饰文化街区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发展政策版块,分析了美国特朗普政府取消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政策行为,探讨了国家和博物馆政策在维持文化创新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法国文化政策嬗变和美国社区文化治理资助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
    周志民 周建新 徐天基 副主编 ; 李凤亮 主编 2018年07月出版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融合路径分析、行业前沿及理论动态的战略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理论及前瞻性研究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数字创意产业在新经济的产业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发展政策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报告。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展望、分析,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金融支持、商业模式、政策保障、技术创新。通过对理论前沿、发展政策、产业观察、案例研究、遗产保护及创新实践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个案研究的成果与实例,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本报告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该报告是对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向及发展的总结性梳理,结合数字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和行业位置。第二部分是理论前沿篇。该部分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议题,集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理论研究。《数字创意产业:一个新范式的兴起》一文将数字创意产业定位成一种新的范式,从理论层面论述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升级》一文结合数字创意产业的中国实践,探讨创意产业与文化消费升级的密切关系,既在理论上反思了产业与消费的经典议题,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语境讲述了数字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瞻;《2017中国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是对城市创意指数的量化分析和数据建模,它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系统论、Interbrand品牌评估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模型。《危机时期的“超级创意”:作为创造力驱动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与集体行动》关注作为创意主体的人,即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创作者和艺术家,探讨数字创意产业及个体在面对危机时候的相应变革和改良。第三部分是发展政策篇。该部分以发展政策为中心议题,探讨数字创意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的互动关系,为数字创意产业勾勒了发展政策轮廓。《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建设深化文化治理变革》论述了文化治理深化进程中文化机构法人及治理建设的关系;《基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条件下的文化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结合数据阐述了政务信息共享背景下的文化政务信息建设;《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知识管理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一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探讨知识创新及知识管理与国家影响力提升的关系。第四部分是产业观察篇。《区块链技术与创意产业》和《大数据如何缔造产品设计新“神话”》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最新技术出发,探讨了这些互联网技术在创意产业和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第三方支付助力文化产业升级之路》和《金融科技在影视投资领域的应用》观照了互联网金融与影视产业及文化产业升级的密切联系。他们从技术的视角出发反观产业发展,为观察产业的视角和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数字时代博物馆运营理念研究》更为关注数字博物馆的建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操作对策。第五部分是案例研究篇。该部分选取了四篇个案研究的文章,涵盖游戏产业、文化旅游、新媒体及智能金融面向,通过个案的形式反映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对行业变革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向。第六部分是遗产保护篇。该部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语境和视野中获得新的发展。《当传统遇见未来——传统文化的数字产业模式结构探讨》针对传统文化的数字产业模式结构进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IP资源进行探讨;《数字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以〈邕剧传人——洪琪微记录〉为例》以个案深描的方式讨论数字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第七部分是创新实践篇。该篇共有四篇文章。《全球创客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理论》对全球创客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理论进行了回顾;《中国“双创”政策引领的网络创意发展之路》着眼网络创新,通过探讨视频网站的演变窥探影视文化的革新和万众创新的伊始;《中国创客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社会影响》对中国创客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社会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和展现;《中国逐新: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共享单车》通过共享单车的个案展现了我国日益蓬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第八部分为大事记。
  • 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的整合模型研究——以电子书阅读器为例
    2015年11月 出版
    作为一种新兴产品形态,文化科技产品是如何被消费者接受的?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理性行为理论(TRA)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整合的视角,建立了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然后以电子书阅读器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展开分析。该模型综合了三个理论的特点,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文化科技产品的接受意愿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任务技术匹配度、主观规范的影响。理论模型整合的视角为文化科技产品接受意愿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同时也为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创新实践提供建议。
  • 2017中国城市创意指数研究
    2018年07月 出版
    为了对中国各大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追踪评估,课题组连续六年发布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研究报告。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系统论、Interbrand品牌评估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模型。模型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要素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发展支撑力和产业影响力)、11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指标数据来源是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区域经济年鉴、文化统计年鉴及相关政府信息等。课题组以50个中国城市作为评估对象。本报告对50个城市的总指数得分和分指数得分进行了分析,以此对比各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结果将有利于各个城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