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实践唯物主义之后的理论创新——评《〈资本论〉的哲学》

作者:
张梧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07 MB
报告字数:
11658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仰海峰教授在《〈资本论〉的哲学》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即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双重逻辑的区分构成了该著的核心论断。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型,是马克思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两种视界,同时也表征着不同的哲学逻辑,生产逻辑表征实践本体论与主体性哲学,而资本逻辑则表征着绝对客体的哲学。生产逻辑在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问题上的理论限度正是资本逻辑的出场路径。通过对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比较,著者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与主体性哲学做出了深刻的前提性反思,从而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重新讨论《资本论》范畴的哲学内涵,使双重逻辑从“思维形式”上升为“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资本论〉的哲学》为我国在“后实践唯物主义”时代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

马克思《资本论》资本逻辑生产逻辑

作者简介:

张梧:张梧,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文章目录
·作为认知型的双重逻辑
·生产逻辑的限度与资本逻辑的出场
·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重新讨论哲学